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陈运泰,作文 潮汕各届名人

陈运泰,作文 潮汕各届名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8 17:12:17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作文 潮汕各届名人

李嘉诚 黄光裕 韩愈 赵德 王大宝 文天祥 郑大进 翁万达 俞大猷 郑成功 杜国庠 蔡楚生 秦牧 李梨英 麦贤德 李嘉诚 饶宗颐 肖灼基 许涤新 侯祥麟 马大猷 陈运泰 郑松辉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作文 潮汕各届名人

2,双震型地震是什么

双震型,即第一次地震,之后不久又发生一次同样量级的地震,但是没有小型余震。 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呼吁提高警惕加强监测 晚期强余震可能突然来袭 ,此次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根据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7.9级至8.3级;而唐山地震的面波震级和矩震级分别为7.8级和7.6级。也就是说,两次地震的震级差至少有0.3级,这意味着,“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唐山地震的3倍。” 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统计规律,余震的最大震级一般比主震平均低1.2级。陈运泰指出,这个统计规律上下波动幅度很大,据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然而,到目前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双震型地震: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成因: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从地表到地球中心主要可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大多数不地震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里。伴随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比较脆弱的部位,岩层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位错等变动,于是就发生地震,这类地震叫构造地城。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双震型地震是什么

3,163新闻报道专家汶川地震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 目前尚未达到

远虑:充分认识晚期、超晚期强余震   张晓东特别指出,说余震将持续两个月,并不是说此后就不会再发生余震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的地震存在发生晚期强余震和超晚期强余震的可能。晚期强余震是指在一般的余震持续时间过去以后,距离主震时间比较长的阶段里,发生的比较强的余震。而时间更长,例如几年之后发生的强余震叫做超晚期强余震。   他举例说,邢台1966年3月8日发生了6.8级的地震,1966年3月22日发生了7.2级地震,其余震持续了相对长的时间。之后,1967年12月3日发生了5.7级余震。“再往后说,1981年11月9日,距离1966年已经过去了15年,在余震区又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   张晓东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是:1990年4月26日,共和县与兴海县交界处发生7级地震。到了1994年,就是4年之后,又发生了5次5级以上的地震。   他同时强调:“但是,也有许多震例没有发生晚期、超晚期强余震。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恢复重建中要考虑一旦发生晚期、超晚期强余震对建筑物、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影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日前曾警告说:“晚期强余震很可能在人们将其淡忘时突然来袭。”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统计规律,余震的最大震级一般比主震平均低1.2级(即所谓的“巴特定律”)。陈运泰指出,这个统计得出的“巴特定律”上下波动幅度很大,据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然而,到目前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有可能 但余震一般会越来越小

163新闻报道专家汶川地震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 目前尚未达到

4,唐山大地震为78级汶川地震是80级地震每级相差01级释放能量

“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唐山地震释放能量的大约3倍!”记者在中科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震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在2008年最新一期《科技导报》上发表文章,详细解释汶川地震震级和断层长度。   陈运泰院士在文章中指出,汶川地震发生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国家地震中心(NEIC)给出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我国地震台网用的是“面波震级”,速报的结果为“面波震级”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地震后翌日,陈运泰院士等所做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的测定结果是,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有可能高达8.3级。陈运泰还将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进行了比较。他在文章中表示,许多人都熟悉唐山地震最后确定的震级是7.8级,但那是“面波震级”,唐山地震的“矩震级”是7.6级。所以,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要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这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唐山地震释放能量的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千米,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千米)的3倍多。“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破坏。”   如果是按照理论计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地震是8.0级,所以   而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级为7.8级, ;   所以 .   汶川地震所散发的相对能量是唐山地震所散发的相对能量的2倍.
本题应该这样解:(1+1.4)(1+1.4)=5.76,填整数是6。 解释:设7.8级时能量释放是1, 7.9级时能量释放是它的1+1.4=2.4倍, 即2.4。 8.0级是7.9级的1+1.4=2.4倍,即2.4的2.4倍等于5.76,约等于6。

5,71级地震到底多大

按震感不同,地震可分为: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巨大地震(≥8级).一场里氏6.0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陈运泰: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快报(v4) 2010-04-17 14:56 来源: 作者: 陈运泰 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北京时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7.1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研究小组及时开展了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的测定工作。以下为地震台站增加到35个时测定的最新结果(2010年4月16日17点发布)。 一、震源机制 图1是利用全球31个台站的波形资料反演得到的这次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根据反演结果,这次地震的标量地震矩约为4.4×1019nm,对应的矩震级为7.0,表征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分别为:走向119°/倾角83°/ 滑动角-2°和走向209°/倾角88°/ 滑动角-173°。根据玉树地区的断层构造背景,判定走向119°/倾角83°的断层为发震断层。这次青海玉树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沿着走向119°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 二、破裂过程 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我们确定了走向119°/倾角83°的断层面为青海玉树地震发震断层,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分析。 经过仔细筛选,我们选用了全球范围内35个台站(图2a)的远震资料,通过快速反演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地震矩约为3.08×1019nm,对应的矩震级约为mw6.9,和矩张量反演结果比较一致(只相差0.1级)。 反演得到的断层面上主要有两块滑动集中的区域(图2b):第一个破裂区域位于震中附近,最大滑动量约为2. 4 m,最大滑动速率约为1.0 m/s;第二个破裂区域位于走向方向上距震中约10-30 km处,最大滑动量和最大滑动速率约为2. 4 m和1.1 m/s。 反演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图2c)表明,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持续了约20 s,包括两次主要的子事件:第一个子事件位发生于震后0~6 s;第二次子事件位于震后6~20s左右。两次子事件的峰值分别发生于震后3 s和8.7 s,第二次子事件的规模略大于第一个子事件。 从断层面上的滑动量(位错)在地表的投影来看,两块破裂区域分别位于震中附近和震中东南10-30 km处,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从地理位置上讲,玉树城区正好位于震中东南方,由此可见,第二块破裂区域接近玉树城区,势必造成玉树城区及周边地区比较强烈的震感,因此不排除引发一定伤亡的可能。 图3为利用破裂过程计算的合成波形与观测波形的比较。在全部35个台站的资料中,平均相关系数约为0.74。除有4个台站计算的合成波形与观测波形的的相关系数小于60﹪外,大部分台站的拟合情况都比较好。 图4为利用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计算得到的地表标量位移分布。计算表明震中区最大的地表位移变化达1.3m左右。
文章TAG:陈运泰作文潮汕各届名人陈运泰作文潮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