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广州天河兼职女,天河员村附近有兼职做吗未成年

广州天河兼职女,天河员村附近有兼职做吗未成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9:23:50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天河员村附近有兼职做吗未成年

未成年不可以打工的

天河员村附近有兼职做吗未成年

2,我18岁现在在广州天河读书 课余时间想找份兼职 最好的是在下午430

我就是广州的,如果你想可以当业务员,发传单,有提成
男的那都行,女的就不要去夜总会了

我18岁现在在广州天河读书 课余时间想找份兼职 最好的是在下午430

3,广州天河哪里有兼职做啊最好在农业大学附近的或者体育馆附近

那边只有五山街道的店铺,而且给的少,建议你还是在附近找个家教比较靠谱点,如果想出远点岗顶比较多。

岗顶的就不要过去了,都是一些中介公司骗钱的,你可以到网上看看,很多的,58.百姓,1010.都可以的。

广州天河哪里有兼职做啊最好在农业大学附近的或者体育馆附近

4,广州天河兼职

去KFC 或者麦当劳啊。都请兼职。 不过兼职要在校学生才可以。办个健康证就可以了 是按小时计工资。我是2年前在KFC上班的现在工资变了
什么兼职都行
那里是批货的好地方.你乾脆搞个网店.因你地利很好....

5,广州天河区哪里有的打工适合女生的

我朋友招服务员 月1000 只吃中餐
服务生
可以考虑到太平洋电脑城做派单员,或者上广州生活网 www.114to.com查询下兼职的信息,可以联系站长挑选一些比较适合的暑假工,但是,小女生要注意安全问题!
石牌西 售货员
电脑城 最多 适合 女生的!! 请采纳我,,谢谢
电脑城啊

6,迁莞企业里的厂妹一族

随着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各种成本不断增加,不少大中型企业“逃离”的现象也在逐渐增加。而处于广深两地之间,曾有“世界工厂”之称的“新一线”城市东莞,自然成为不少科技企业、创业公司的新选择。

这股风潮,能带给东莞哪些新的机遇?

这是我实现(职业)转变的难得机会,必须要试一试。”曾在东莞厚街服装厂当了几年“厂妹”的李素姝,指着招聘应用里的众多招工信息告诉懂懂笔记,最近随着很多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将部分业务从广深迁移到东莞,当地涌现出不少“高薪”就业岗位。

而作为万千厂妹中的一员,李素姝也想通过这一契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上的转型,完成从密集劳动型“厂妹”,到科技、互联网企业职员的蜕变。

在过去的这一两个月时间里,她和身边不少好友都陆续向几十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也获得了一些面试机会。其中部分运气好的已经接到企业的录取通知,即将走进甲级写字楼,从保洁、前台、客服、录入等基层工作开始成为一名职场员工。

那么,在这些“厂妹”的眼里,已然成为众多企业“外迁”首选地的莞城,是否会迎来又一次发展契机?这些年轻群体的职场变化,又折射出东莞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深企业奔向东莞,“厂妹”转型忙

“一接到新公司的录取通知,我就马上搬过来了。”

刚从长安一家小型电子装配工厂辞职的“厂妹”张晓雅,开始整理她在南城的新住处了。她告诉懂懂笔记,今年是她离开湖南老家来到广东打工的第八个年头。上个星期,在陆续参加多场面试后,她终于接到一家创业公司的录取通知,成为该公司的前台服务人员。在毅然辞去电子厂装配工的工作后,张晓雅收拾全部“家当”搬进南城街道这个月租千元的“大开间”。

“虽然租金比长安贵了好几百,但新工作的工资也高了不少,只要在三个月实习期间扛住就行。”张晓雅坦言,刚来到南城这家企业面试时,她的确有些不习惯,甚至是感到很陌生。几年前,她刚来到东莞时,几乎所有镇区都是工业园区,各色厂房林立,“现在有不少工业园被改造成创客园区,高档写字楼也多了不少。”

她指着鸿福路一栋高层写字楼说,下周一她就要到这栋大楼里上班了,内心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摆脱”了乏味的流水线手工作业,忐忑的是,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新岗位的工作要求。

“这里到广州和深圳的距离都差不多,所以有不少深圳和广州的初创公司都搬了过来。”张晓雅透露,那家录取她的公司,应该也是一家因为可以享受当地产业补贴,刚从广州迁移过来的电商创企。而她通过身边不少参加面试的姐妹了解到,类似的初创公司在这栋写字楼里还有不少。

同样和张晓雅从长安搬到南城来“寻梦”的厂妹室友刘丽娟,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同样投了几十份简历的她,没有接到任何面试企业的录取通知,“裸辞”多少让她有些压力和不安。

“如今东莞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不少,我还是想尽量往这些公司挤一挤,哪怕先从保洁员做起。”她表示,相比工厂枯燥无味的组装劳作,企业的工作则显得高大上了不少。只要坚持,还可以提升一些办公技能,接触新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进了这样的公司比在厂子里打工更有前景哦。”

在刘丽娟的投递企业列表中,懂懂笔记发现,其中有不少是东莞本地的创业公司,另外有一些广深企业在莞设立的办事处,还有部分国内知名科技厂商、手机厂商的新工厂和华南地区总部。

“如果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不要我,我再考虑去电子配件厂当装配工。” 刘丽娟坦言,这几个月来她和不少姐妹在招聘启事上发现,松山湖、银瓶片区多了许多刚搬迁过来的知名科技企业,想必需要大量熟练的流水线工人。

在她看来,即便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当一名“厂妹”,她也宁可选择那些刚搬来的知名科技企业,而不是在服饰厂打工,“进去之后肯定给我的简历镀金,将来再换工作也能打好基础”。

从工业、制造业逐步转型互联网、新兴技术研发领域的东莞,让不少当地“厂妹”看到了职业规划的机遇。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高中(职高)以上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来说,也希望借助科技和互联网的大潮流实现蜕变。

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厂妹”沾边互联网,节奏太快难适应

“有太多需要适应的东西,每天都太累了。”

在一家小程序开发企业上班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厂妹李妍明显有些吃不消了,她表示自己在短短的一周里,就已经接连捅了好几个篓子。

离开了周而复始、机械式的流水线作业状态,她所面临的新职能,却是十分多变和艰难的,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即便她所承担的仅仅只是收发邮件、接听电话、记录考勤等,看似与互联网、科技没有直接业务关系的文职工作,也还是让她觉得相当复杂。

“说真的,之所以能够尝试转型,要‘感谢’广深地区不断高涨的企业经营成本。”李妍说,她职高毕业后还自学了几种办公软件,但是在工厂呆久了思维难免有些固化,处事风格也不灵活。

在广深两地,以她的学历和经验,很难找到与互联网行业沾点儿边的工作。即便有,薪资收入也难以负担得起“老一线”那高昂的房屋租金和物价水平。

而随着越来越多广深地区的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搬迁至东莞各镇街,企业大都面临着基础人员匮乏的问题,这才给了她跨界尝试的机会。

同样是“厂妹”跨界,在一家互金公司担任前台行政文员的杨雯也表示,自己在工厂也是做行政工作,算是经理秘书的副手,办公软件和打字并不成问题。但刚进这家公司时有许多“词儿”都听不懂,对前台工作的业务流程也十分陌生。虽然很难适应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快节奏、经常加班的工作状态,但她依旧不愿意放弃这个能够融入新行业的机会。

“多加班、多学习,拿的工资比别人都低,付出又比他们多,图的就是公司能对我增加些信任。”在日常工作的八小时以外,她甚至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泡在网上查看与公司业务相关的行业新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

杨雯告诉懂懂笔记,她从不少媒体舆论中了解到,随着广深高新产业向东莞转移,未来将会有不少成熟人才来到东莞寻找新机会,对她和许多学历普通、工作经验有限的打工族来说,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威胁。

她和身边两位具有高中学历的姐妹约定,要抢先与互联网产业、科技产业结缘“沾沾边”。如果东莞迎来新的发展季,就业环境面临新的竞争,自己也能够以一名“互联网人”“科技从业者”的身份,寻找新的机会。

对于很多传统行业出身的“厂妹”们来说,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难度很大。但不少类似李妍和杨雯的“厂妹”却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恶补知识和职业技能,尽可能融入新的行业,为的就是“赌”一把东莞这座新一线城市的未来。

“外来”企业大多缺实力,跳板性质凸显

“工作稳定与否,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一家动漫创作机构任职前台接待兼保洁员两个月之后,厂妹胡玫终于适应了互联网企业的高强度工作节奏。然而,本该为找到一份“高大上”工作而感到开心的她,却似乎有些深深的担忧。

她告诉懂懂笔记,这家动漫公司最早设立在广州天河。由于办公租金高涨、人力成本攀升,加上动漫行业竞争激烈,业务订单数量锐减,导致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因此,高层才选择搬迁到租金、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廉的东莞万江。

“大部分搬迁到东莞的互联网创业中小企业,要么是资金流出现问题,要么就是实力偏弱。”胡玫认为,这家动漫机构财务问题比较突出,员工反映拖发工资的情况比较普遍,让她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按照以往在工厂打工时的经验,某一家工厂因经营不善,缩减规模甚至裁员,她都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类似的工作。但是如今在互联网公司里,她感觉凭借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验,一旦失业恐怕很难找到相应的岗位。

“我能够找到的,都是些薪资低、要求低的小公司,除此以外就是一些初创小团队。”在陆续面试了好几家互联网公司之后,厂妹李嘉怡开始觉得,即便自己能够顺利进入这些企业工作,也难保能够稳定的做上一年半载。

她感觉类似的互联网公司,基础实力都比较一般,甚至有部分创企是因为迟迟拿不到机构的投资,而不得不退出广深区域,来到东莞寻求政策补贴以及一些新的融资机会。

“看似一片繁荣,但我们几个朋友聊天时,感觉大多数‘逃深’‘逃广’的众小公司,经营状况都令人堪忧。”她告诉懂懂笔记,除了那些比较知名的品牌厂商外迁东莞,是由于场地受限之外,有不少互联网企业都是因为资金问题。

除非有诱人的产业优惠,不然极少有实力雄厚的互联网企业愿意抛弃熟悉的环境与资源逃离老一线城市。所以在胡玫和李嘉怡看来,在这些中小企业里上班,不过是为了将其当作职业规划中的一块“跳板”罢了。

随着 “老一线”城市经营成本增加,不少互联网企业、创业公司纷纷“外迁”,这使得原本“偏科”传统制造业的东莞,在产业结构上“升级”了不少。

这个具有区位优势、成本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未来可能会逐渐成为更多广深企业“外迁”的首选。然而,当所有人都以为东莞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季时,“厂妹”们的求职经历也暴露出了一些“外迁”企业的财务困境、人才困境、业务困境……

作为有名的“世界工厂”,东莞的产业资源和实力毋庸置疑。但是否应该成为广深区域部分互联网企业因节缩经营成本、政策补贴下滑,在不景气创业环境中求得暂时生存的避风港?或许仍值得长期关注和探讨。

东莞在当年产业升级转型时“红火”过一次,在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这一次东莞能否把握住机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点钱

解决不了贫困,就先解决困

「虎Cares X 自如」品牌联名

推出「易睡品」全棉T恤

祝你在任何尴尬无趣烦心无助的职场灾难里一秒入睡

¥99限量发售中,入睡手请赶早

7,香港小姐沦陷前传

那个年代,“选港姐”是每个香港女孩的梦。

上届冠军的容颜还没消化完,新一届的“香港小姐”竞选又来了,时间过得真快。

早些年,香港传媒界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也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尽管如今它已难逃明日黄花的历史宿命,但在遭遇中年危机之前,它就像盗版碟里的港产片一样,开启过无数人的香港想象。

这样的妆容,香港披卦了大半个世纪,连缀起来,就是香港娱乐文化的兴衰史。

香港小姐的前半生:

松弛、黑幕、以及全港人的希望

时间退回至1946年。彼时二战刚刚结束,香港主权由日本移交回英国,经历了数年战争岁月的折磨与摧残,香港人急需一种大众娱乐来转移注意力。

于是,带有慈善性质的“香港小姐竞选”,便在北角“丽池空军俱乐部”横空出世。

这一年10月8日,另一场以募捐为目的的选美在上海新仙林舞厅举行,此乃中国大陆第一次正式选美活动。

当时世界大战结束不及一年,广州的“掩埋队”每天在路上收殓无数饿死者的尸体,香港的粮食危机也日益深重——有人质疑,在此情况下,应否搞这种歌舞升平的活动。但最终,选美会还是于6月23日在丽池如期举行。

事实上,所谓“竞选”只是一场简单的泳衣秀。在“国际慈善游泳比赛”的间隙,几位妙龄女郎身穿连体泳衣,绕场一周给中西评判打分。

各佳丽由20位评判评分,标准是身材40分,容貎40分,仪态20分。图为当时的评分结果,来源:十一劃生。

这场泳衣选美,为沉闷的香港社会带来一道不太合时宜的风景。

在那个风气尚为保守的年代,裸露的肩膀、雪白的大腿,以及紧身衣勾勒出的胸部线条……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但搁那会儿,刺激程度不亚于现场看毛片。

原本可以容纳1700人的会场,最终挤进了2000多人,将俱乐部的木栏都挤坏了。

当天,数千观众在烈日下曝晒3个多小时,为的就是一睹佳丽身穿泳衣,从跳台走下阶梯的身影。

面对市民饱满的热情,当年的《星岛日报》评论道:“随着和平的光临,人们很需要找寻些趣味、轻松,或者是罗曼斯(Romance)的气氛来调剂一下战争几年来紧张惯了的神经。”

只是,观众见到佳丽真容的那一刻,罗曼斯就幻灭了。

尽管大会所定的赛制十分宽松,只要求佳丽年龄在16到60岁之间、能找到一件泳衣穿在身上即可。但由于是头一次举办,故参赛者寥寥。仅有的11人中,不少还是舞厅小姐、风尘女子。

有人形容,那场选美看到的都是“松弛的线条,胖而不健的体格,由于夜眠晏起弄成的萎黄脸孔。”

香港某龟苓膏品牌广告,图右为首届港姐冠军李兰。

“海中无鱼,虾仔为大”,最终,23岁的李兰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港姐冠军,不仅由港督夫人亲自加冕,还获赠价值上千港元的司马牌金表一只。而选美门券所收入的8621港元,则全部用于救济难民及残废军人。

李兰一夜成名,从此踏入演艺圈并出演了多部电影,成为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第一位女主角。图为李兰出演《审死官》中的杨秀珍。

从大众审美看来,李兰姿色平平,难以称得上“美丽”。但即便如此,接下来的港姐选举盛况丝毫不减,尤其是1948年。

这一年,丽池从“空军俱乐部”摇身一变成为“丽池花园夜总会”,而幕后搞手正是叱咤当时的“夜总会皇帝”、有“香港杜月笙”之称的李裁法。

“丽池花园夜总会”集泳池、海浴场、舞厅、酒吧于一体,每夜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一派繁荣景象。

改头换面的丽池,一跃成为城中最热门的猎艳胜地,相当于今天北京三里屯最火的夜店——为了“搅旺这个场”,李裁法接手主办了这一年的香港小姐选举。

只是,决赛现场,秩序尤其混乱。前排的观众险些被挤进泳池,后排的观众视线则被层层遮挡——明明花真金白银买了门票,却连佳丽的衣角都看不到。至于本来要绕场一周的佳丽们,也因为无立锥之地,只能在泳池一角“企定定”。混乱之中,甚至有几双“咸猪手”从人群中扑出,试图对佳丽实施“胸袭”和“腿袭”。

当时的报章关于港姐决赛秩序混乱的报道。

比赛最终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杯葛”的声音也旋即而至。

与前两届“职业小姐获荣衔”的丑闻不同,这一届的冠军人选被质疑是“内定”。

1948年,第三届港姐冠军司马音传闻是李裁法的“契女”,被其它落选佳丽炮轰选美不公。

不知是选美黑幕让人意兴阑珊,还是由于其他不得而知的因素,连续办了3年的港姐竞选忽然沉寂了下来。直到1952年,美国举办首届环球小姐竞选,香港受邀作为“香港赛区”参选,选美会才得以重启。

既然是挑选能代表香港争艳国际的美人,这次自然儿戏不得。因此从这一年起,港姐选美成为一项独立且正规的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又分为便服、晚礼服、泳装三场。

加上决赛,佳丽们一共要出场七次,前后持续近一个月,可谓是选美马拉松。

大会总结了第三届的失败经验,在泳池中搭起了天桥,好让观众一览无遗。现场还有一元一册的“群芳谱”出售,方便观众“按图索骥”。图为初赛的泳装环节,闻风而至的市民居然过万。

由于冠军可到美国竞选“环姐”,获选的话又有机会在荷理活拍电影,当年前去报名的女子甚为踊跃。

同时,主办方也规定,参赛者“必须具有良好品德,优美身材,和健康体魄”,不再允许舞女参选。

但尽管如此,选美依然被视为“低俗”。当时有位在天主教中学念书的学生易名参选,相片登报后,她被校方发现并开除学籍,无奈之下唯有退选。

不过,5月20日晚举行的晚装复赛,这位学生仍有出席,且出场时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图为报章上关于此次港姐决赛的报道,里面提到丽池花园夜总会请来法国的“肉惑艳星”登台,表演“奇特艳舞数十种”——或许这也是大众对“舞厅式选美”印象不佳的缘故。

决赛之夜,导演但杜宇的千金、当时只有21岁的但茱迪“爆冷”夺冠。

在首两轮的晚礼服环节中,她身穿的几套天鹅绒礼服曾获记者大赞:“身段婀娜,轻盈的微笑,有明星派头”,但却并非众人眼中的“大热门”。

有人分析,决赛当晚,5人评审团中有4人是外宾,也许是但茱迪鼻子扁塌、眼睛细长的东方面孔帮了她一把,成了洋人眼中的东方美。

但茱迪

但茱迪听到获选一刻,双手掩面,似乎不敢相信。

加冕仪式,中间坐着的是但茱迪。后排由左至右是李懿碧、李美梅、许露西娜、王瑜。

冠军加冕后,但茱迪肩负着“全港人的希望”,带着40套中式礼服登上了飞往美利坚的班机。

有“金主爸爸”扬言,只要但茱迪的排名比同来自亚洲的菲律宾、日本和印度小姐高,就可以得到上镜的机会,以及三千美金的月薪。

美国首届环球小姐现场,左五为但茱迪。

最终,但茱迪不负众望,拿下了首届环球小姐的殿军(第四名)奖杯。

但茱迪获殿军当天,环球影片公司即答应与她签约,令她兴奋不已。图为但朱廸在***出品的《国王与我》一片中饰演一名妃嫔。

70年代香港梦:

美貌与智慧并重

但茱迪为港姐竞选开了个好头,但茱迪之后,参选港姐成了“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极佳通道,无论是名门闺秀还是邻里小花,都觊觎起那朵钻石后冠来。

只是,彼时的香港正处于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高速转型期,老百姓尚要为衣食劳碌,根本没空关心香港大美人是谁。整个五六十年代,港姐竞选也没有固定的主办方,办起来有一年没一年的。

直到1973年,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入主港姐选拔,港姐竞选才气象一新,稳定下来一年一届,持续至今。

70年代正值香港电视台混战时期,挖角常有发生。TVB接手港姐,就相当于接手了一个艺人储备库。图为TVB艺员训练班。

而在1973年的过渡期,港岛出现了两位香港小姐,分别是“香港东方选美会”选出的狄波拉和TVB选出的孙泳恩。

由香港东方选美会选出的狄波拉(谢霆锋母亲)。

由TVB选出的孙泳恩(中)。

虽然70年代初选美风渐盛,有“工展小姐”又有“香港公主”,但由“公仔箱”直播,佳丽们身穿泳装让万千观众评头品足的选美还是首次。因此开山鼻祖孙泳恩也被称为“最勇敢港姐”。

图为孙泳恩加冕环节。

事实上,TVB主办的选美会并非“给最好看的发一个皇冠”那么简单。在与国语文化、上海往事周旋良久后,腾飞的香港开始大刀阔斧塑造城市名片。1976年的港姐竞选宣传词就写道:

“‘香港小姐竞选’,目的在于选出一位才貌双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丽与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印象。”

港姐竞选,选的是“香港女性的楷模”。因此,除了评选标准和流程更专业之外,TVB还提出了那句深入民心的口号:美貌与智慧并重。在这样的标准下,评委甚至会刻意避免当选者“过于漂亮”。

1973年到1983年十年间,港姐以“德”先行,“容”居其后。因此首届港姐选举,成熟稳重的孙泳恩有幸夺冠,而娇艳的空中小姐赵雅芝(图)只能得第四。

港人于是将选冠军比喻为“选老婆”,不用太漂亮,最重要是贤淑大方;亚军是“选女朋友”,不妨风情万种;季军则是“选小妹妹”,天真单纯就好。

1977年,香港小姐史上第一个双料冠军朱玲玲,被人称为“气质高雅的港姐”、“港姐中的港姐”。

1979年穿泳衣的钟楚红,最终获得殿军。

从孙泳恩开始,港姐们一个个高贵端庄——当然,1976年的冠军林良蕙是个小小的意外。

当选时最激动冠军:林良蕙

在文娱活动相对单调的七十年代,港姐一开办就吸引了万众关注。再加上TVB悉心经营,香港人心目中的“舞厅选美”观念逐渐转变过来,选美成了个人成功路上不妨一试的捷径。

“少女们从五湖四海出发,从纽约、上海、温哥华赶来,接受这个神话城市的审阅。”

而港姐选举,也开启了“明星制造机”模式,佳丽们往往还没出道,就有几部电影等着拍。“世纪美人”赵雅芝、“梦中情人”钟楚红等人,几乎撑起了80年代的香港影坛。甚至有观众评价:“如果没有她们,华语影视圈会失去三分之一的光彩。”

港姐开始与电影、电视结下缘分。图为《香港小姐与香港电影》,余慕云著

80年代,港姐盛世

20世纪80年代,高速发展的香港稳固了“亚洲四小龙”的地位,晋升“东方好莱坞”的无线也一统江湖——搭着“无线电波”的港姐,迎来了我等凡人肉眼可见的巅峰时期。

一年一度的港姐选举成了全岛的盛事。一进入夏季,无论是电视上的宣传片、报摊上的杂志刊物,还是普通市民饮早茶时的闲谈,都离不开“香港小姐”。

决赛之夜,粤港两地居民更是痴痴地守着翡翠台,合家欢程度不亚于春晚。就连内陆观众,也从天线勾来的TVB信号里,接受过港式人体审美的启蒙。

TVB在制作上下足重本,香港小姐竞选变得更“有睇头”。除了决赛夜的泳装环节备受瞩目之外,新增的外景环节也增色不少。图为1988年李嘉欣的外景拍摄片段。

肩负着“宣扬香港”KPI的港姐,不仅深获香港市民的喜爱,地位高得可与港督出席活动。

而且宣布中选的一刹那,便始登龙门,身价百倍,风头一时两无——即使落选,也有机会闯荡娱乐圈,跻身政商界,或被揸跑车、住豪宅的贵公子相中,嫁入豪门。

邱淑贞曾于1987年参选港姐,后因整容传闻中途退赛,但这并不妨碍她被王晶相中,晋升为一代性感女神。

据1989年的港姐冠军陈法蓉回忆,很多香港女孩小时候都cosplay过“港姐加冕”环节:“卷一根棍子当权杖,披一条毛巾在屋里绕场一周。”

——那是梦想中的高光时刻。在那个贫富差距逐渐悬殊的年岁里,港姐就像终极美好样本,很多平民女孩从中看到了希望。

泳装问答环节也是小学鸡们争相模仿的情节。某年的问答环节便堪称经典,一位佳丽被问及“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你会选谁做丈夫?”她答:希特勒。“我会用我的美貌感化他的野心,唤起他的爱心。”

进入到80年代,摇摆于“美貌”与“智慧”之间的审美天平也被重新洗牌——在稳定而富庶的社会里,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占了上风,评委们不再避讳选手的美貌。让观众赏心悦目、用收视率吸纳广告才是正经事。

1983年,张曼玉甫一出场,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哇,好靓”。

1983年,泳衣造型的张曼玉,当年的“最上镜小姐”被她收入囊中,可谓实至名归。

事实上,此时的香港已跻身国际大都会,港产娱乐亦独步天下,有人感叹:“在这种时代气氛下,女人不可能不美。”

这一时期,遴选出的佳丽也独具时代感和都市味。

在颜值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年代里,1988年的“大美人”李嘉欣、1989年“最具都市气质”的陈法蓉、1990年的“靓靓”袁咏仪、1991年“美貌与智慧并重”的郭蔼明扎堆涌现。

至今港人仍感慨,那些年,真是港姐的颜值巅峰。

1988年冠军,大美人李嘉欣,被称为“美得石破天惊”。

1989年香港小姐冠军陈法蓉(中)。

1990年冠军袁咏仪,“靓靓”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

1991年冠军郭蔼明,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曾到NASA兼职见习工程师,是学历最高的港姐。

就连1991年的季军蔡少芬,也是春风化雨,大漠绿洲。

随着颜值达到巅峰的,还有港姐的收视率。1991年,香港小姐竞选决赛当晚,最高收视达到44点,至今无法超越。只是这一年,香港小姐也走完了辉煌时代的最后一步,就如作家韩松落评论:

“香港小姐”的黄金时代,是1970年代末和整个1980年代,绝代佳人基本分布在这个时间段。而1990年初的袁咏仪、郭蔼明和蔡少芬,可视为这个时代的余韵,尚能说明“香港小姐”的审美观,不是《聊斋》中“罗刹海市”式的审美观。但之后,“香港小姐”竞选便走上天雷滚滚的不归路。

当人们回顾香港小姐时,1993年总是一个分水岭。有专栏作家调侃:香港小姐竞选就是在这一年“坏了风水”的。失望的市民大呼上当之余,“长得像港姐”也成了坊间流行粗口。

图为1992年无线推出的银禧纪念票。此后,“香港小姐”的水准被比喻为一条“屡创新低的大阴线”,偶有反弹,但趋势不改。

进入新世纪以来,选港姐更是像选特首一样,都要被喷得体无完肤。面对狗仔队的挖苦和香港市民对“港姐沦陷”的看衰,TVB无论再出什么怪招,也回天乏术。

2000年后,港姐再没出现过让人心动的大美人,近几年的三甲更被港人吐槽“连名字都记不住”。

万人空巷的势头不再,这条古老的成名路上已人迹罕至。只是,退一万步讲,那也不是她们的责任——消失的也许不是美女,而是那个香港娱乐业能人辈出、风起云涌的风流年代。

那时,香港正褪下草莽,摇摇晃晃地走进唇红齿白的浮华梦,手里的权杖,正熠熠生辉。

青涩1976

参考资料 -----------------------------

[1] 《香港倒后镜:香港小姐选举早年历史》,十一劃生

[2] 《美女是一座城市的香水》,韩松落

[3]《走过港姐60年评比历届港姐(1946-2005 )(组图)》,娱乐大搜捕

[4]《光荣与尴尬:05年香港小姐竞选》, 张克侠

[5]《當年有個港女叫但茱迪,佢靚出國際》,輔仁媒體

[6]《英皇道:港姐选举之父李裁法》,余震宇

[7]《香港小姐选举四十年》,北京青年周刊,王一楠

[8]《香港小姐,一道逐渐暗淡的风景线》,陈洁

供图 网络 | 撰文 崔惠彦 | 编辑 简晓君

每周一三五 晚十点更新

文章版权为网易看客栏目所有,

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你可能还喜欢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文章TAG:广州天河兼职女天河员村附近有兼职做吗未成年广州广州天河兼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