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民国时期税收有多少,一张民国24年的税票

民国时期税收有多少,一张民国24年的税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3:53:03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民国时期都有哪些税种?

民国时期都有哪些税种

民国时期的税收史是税制体系从传统向现代演变的重要时期。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12年至1927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先后试行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革盐税、整顿厘金、整理矿税、推行印花税、整合烟酒税等努力,到1925年,逐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货物税、田赋为四大税种的税制结构。二是1927年至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在取得关税自主、财政统一的基础上,以关税、盐税为主体的国家税和以田赋、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初具雏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统税(货物税系)和所得税(直接税系)的税收架构,为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结构税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1937年至1945年的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把地方税系划入中央,形成了融关税、盐税、货物税、直接税、土地税、地方自治税收等相对独立的税收系统。

民国时期各军阀的军费是怎么来的?

民国时期各军阀的军费是怎么来的

一个事实是——民国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是不如大清的。大清的时候,虽然苛捐杂税也多,好歹有个节制,因为怕再来一次太平天国,不敢把老百姓逼的太狠。尤其不加农业税是大清的政治正确(康熙皇帝定的规矩),所以大清的苛捐杂税是有限的,朝廷收入主要靠关税。更重要的是,大清内部比较稳定,不打仗,慈禧新政之后,清朝的财政收入连连升高。

1911年的前十个月财政收入居然达到了空前的三亿两,多是来自于实业和关税的增长,老百姓的负担在彼时还处于一个勉强可以忍受的阶段。到了民国,完蛋了。民国时期,整个中国陷入了内战状态,各军阀为了扩充军队疯狂聚敛财富,管你老百姓造反不造反。何况热兵器时代,军阀也不怕农民起义了。军阀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种:一:刮老百姓就像《让子弹飞》里葛优说的那句话——“不刮穷鬼的钱你想挣谁的钱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缺钱的首要想法就是刮老百姓。

大清亡了,军阀可以肆无忌惮的加征了。盖房子要交税,买牲口要交税,杀了牲口吃肉也要交税。反正是雁过拔毛,兽走留皮,除了呼吸不交税,干啥都得交税。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外,军阀们还很有超前意识,他们还可以预征,把未来的税征出来。河南的军阀把税收到了1950年建国之后,热河的汤玉麟甚至把税收到了1972年!如果再努努力,没准连改革开放以后的税都要由他收。

除了农业税以外,还可以设置关卡,收取过往商人的流通税,这叫做“厘金”,是晚清督抚们留下的规矩,当年曾国藩就是靠这笔钱养活的湘军。厘金对民间商贸的打击相当大,直到三十年代之后宋子文整顿财政才取消。二:开创新门类大清和袁世凯倒了,军阀没人管了,他们可以公开的干一些过去不敢干的事情——贩毒。西北的军阀命令老百姓种鸦片,关中大片的土地不种粮食改种鸦片。

军阀将这些鸦片低价收购来,卖到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去赚取暴利,这是西北军阀赚钱的妙招。不过也有一些军阀是比较有节操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地盘比较稳定,所以对自己地盘的建设很上心,比如山西的阎锡山和东北的张作霖。阎锡山在山西进行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举措,开创工厂、矿场,修建铁路,甚至还创立了山西的银行,发行本省的货币。

由于山西一直比较和平,以及阎锡山治省有方,让山西的财政收入节节上涨,成为民国各省中经济形势最好的一个。东北由于地盘稳定,张作霖也进行了很多建设。铁路、工矿之外,东北当局还开设了不少学校,现在东北的很多高校(如吉林大学),都能在民国找到影子。除了自己建设之外,蒋介石由于地理优势,天然享有了广东和江浙的交通便利,这让他拥有了清朝财政遗产中最值钱的一部分——关税蒋介石因为掌握海关,财政收入远超其他军阀,军队装备也是最好的。

中原大战时,冯玉祥的西北军连步枪都做不到人手一把,蒋介石的军队却拥有飞机坦克,显示了双方财政的天壤之别。还有一种另辟蹊径的,是孙殿英。孙殿英作为一个小军阀,没有自己稳定的地盘,刮老百姓也轮不到他,他只能仰大军阀的鼻息生存。但是他另辟蹊径,居然盗了清东陵!孙殿英把清东陵用炸药炸开,把慈禧和乾隆的墓都给洗劫一空,靠盗墓发了一笔横财。

他将盗墓的一部分所得用来贿赂国民党高官,最终在溥仪强烈抗议,中外震惊的情况下,居然啥事没有,吞下了这笔不义之财。三:外国援助对于军阀来说,还有一笔重要收入,就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援助和借款。所谓“援助”,自然不是无偿的,帝国主义不是慈善家,没有回报,他们才不会给中国人半文钱,这些钱需要用主权和利益来换。从袁世凯时期,民国的借款就开始了。

袁世凯因为空顶着一个大总统的帽子,各省却不给他交税,所以他只能向五国银行团借款以维持北洋政府的运转。后来段祺瑞维持北京政府也是靠的袁世凯留下的“善后大借款”。在各国之中,只有苏联是一个特例。苏联可能是唯一一个对外援助不求回报的国家,至少在苏联初期是这样。苏联刚建立时,这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政权想要扶持全世界的革命,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二十年代初,苏联在中国扶持了两个政权——广东孙中山政权和西北冯玉祥政权。可以说,国民党北伐之所以能成功,与苏联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不过后来蒋介石放弃苏联,转投了英美。在蒋介石之前,北洋政府段祺瑞也比较亲英美。他们都是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持的代理人。英美扶持了自己的代理人,日本自然也不闲着,日本人扶持的最成功的代理人就是张作霖。

现在的人,听了几个故事,看了几集连续剧,就以为张作霖是什么爱国志士,把日本人耍的团团转还讨不到便宜,认为张大帅真是机智。屁!民国军阀中,可以说头号汉奸就是张作霖。张作霖起家靠的就是日本支持。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张作霖什么都敢卖,什么南满铁路,什么驻兵权,什么吉林矿产,只要日本人肯出钱出枪,东三省没有什么是老张不敢买的。

在张作霖之前,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虽然赢了,但是东北还有多家帝国主义玩家。俄国没有完全退出,英美势力仍在。可是在老张的一顿操作下,日本吞并了东北的铁路、矿产、港口,掌握了东北的经济命脉,逐出了除苏联以外的各国势力,所以后来日本侵占东北才能这么顺利。所以,对于张作霖这个土匪头子,他的那些“爱国”事迹听听就行了。

民国100万银元可以养多少军队?

民国100万银元可以养多少军队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一百万?您还银元?您感觉很多吗?你快拉倒吧,就这点东西,丢下去之后,他都不够塞牙缝的。当然有些小伙伴感觉不对,非要和咱扯什么购买力的问题。那么咱就先说说银元搁那会的购买力问题。没毛病,过去的银元特别的值钱,大家伙看一些比较严谨的影视剧就能感觉出来。那袁大头砸手里头死沉死沉的,转手整个三四十斤上好的大米,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要是换算成现在咱花的小钱钱的价值,你这一百万银元和咱一个亿也差不了多少。您一听这数字,感觉确实够吓人的。一个亿啊,这都赶上一个小目标了,轻轻松松就赶上人社巅峰了。没毛病,这笔钱搁到咱个人手里,是挺多的,一般人一辈子都赚不了这么多。就感觉咱躺在这钱堆上头,想咋花就咋花,这辈子都花不完似的。咋举个例子,您自己感觉一下。

大家伙也知道,当年鲁迅也北漂过,作为那会的知识分子,收入也是不错的。一个月三百五十大洋,这个收入不算太高。当他去了上海之后,一个月的收入涨到了七百个大洋。鲁迅的大多数收入都是来自于稿费。就这些个收入,可以让鲁迅先生在北京卖下一套四合院,这套四合院在1919年的价格是三千五百块大洋。而为了购买这套房子,还给中介这块一百七十三块大洋,办理房产证一系列的手续费啥的一百八十块大洋,弄了个自来水,这安装费就得一百一十五块大洋。

所以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个差不多四千大洋的样子。当然鲁迅先生手头钱不够,那么这笔钱里头还有五百块大洋的贷款,当然是向银行进行借贷的,借了三个月。就这些钱和鲁迅先生的收入,您自己一对比也就知道了,这差不多就是鲁迅先生不到一年的收入。后来鲁迅和自己的弟弟有点矛盾,鲁迅在1924年搬出了这套四合院。又花了八百大洋购买了八道湾一座小一点的居所,前后收拾一下又花去二百大洋。

所以第二套房子花掉了一千大洋。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前后两套房子的差价咋这么大呢?”其实也没啥,因为第一套四合院,前后三进,二十多间房子,这是准备鲁迅和弟弟一块住的。而第二套就小了,三间南方,三间正房,外加俩小厢房,在搁一个小花园,所以自然就便宜了。而这套小的,如今已经成为了鲁迅博物馆了。好了,咱接着说。

您看看,那会的购买力。咱不说那小的院子,就那大的院子,二十多间房子,不到四千块大洋。搁到现在?一套四合院,你说多少钱,而且还是北京的。购买力确实强,那会一块大洋都够一家人过半年的了。但这些都是生活上的,可您要是把钱用在军队上,这钱还真就不是什么钱了,跟那流水一样,哗啦啦的往外淌,兜都兜不住。军队里头的花销。

老话说的好,大炮一响,他就黄金万两。而且当兵的这些人,他们就不事生产,你要让他们创造效益,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这都是花钱养着的。咱不说别的,就让他们一天不动,搁到军营里头,啥也不干,您以为不花钱吗?别想的那么好,吃喝拉撒,这不得掏钱吗?你不掏钱养活着,这些个当兵的能凑一块听他指挥吗?那就一件不可能的事。

这吃喝拉撒睡也就算了,那会还讲究个当兵要吃响,要是没有军饷的话,这部队的战斗力你也别太指望有啥出彩的地方。打个顺风仗还成,一旦遇到点挫折,立马就得崩盘,给你上演一出嘛叫兵败如山倒,兜都兜不住的,督战队蹲在后头顶着都不成。最后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武器装备。毕竟人家来当兵,不可能把军服装备好,然后在把武器装备好,然后跟着你去打仗。

这都是在做梦,周公老爷爷听了都能让你笑醒了,这都不带有迟疑的。那么咱就算一算,这各方面的开支,您心里也有一个底。咱就拿民国初年说事,那会是北洋政府的事,他们就规定一个正兵,一个月拿八块大洋。当然了,这就是一个标准,你要是感觉自己手里钱多,想多发都没问题,所以比较富裕的地区,正兵的军饷可以达到十个大洋,如果开心了给二十个都不是不可能的(精锐部队)。

当然要是遇到穷地方,税收收不上来,就算是收上来,也没几个大枣的,发个两块意思意思也是有的。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咋回事呀?当兵的不统一给,还分地方啊?”您要问这个,那是您对北洋军队不了解,这里咱稍微的说一下。大家伙都知道民国初期的军队,其实就是来自于清朝末期建立的新军。那会被人家列强打残了,清朝这就想着进行军事改革,把过去的老一套丢到垃圾桶里头不用了。

全国这就划拉成三十六个军区,这就要成立三十六镇的士兵,这就相当于三十六个师吧。说的挺好,但实施起来就有点尴尬,清政府遇到俩字——没钱。他只能亲自凑钱弄几个样板出来,其他各镇就留给地方拿钱出来,让他们自行建立军队。但这地方上的有财力雄厚的,对于人家来说,不就是一个镇的兵力吗?晓得了,咔咔,没有用多长时间,这就建立起来了。

人员,军饷,装备,这都齐活了,拉出来都倍精神。但他有些地方的财力不行,穷的厉害。所以他们就勉为其难的,整一个混成协,搁到现在其实就是旅一级的单位,编制比镇也就是师一级的单位要小一点。当然也有连协都建立不起来的,干脆俩地方搓一块一起凑活一个混成协的。这也就建立了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所以这就造成了,各个地方他的军饷就不一样。

那么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这种现象依然维持着,毕竟那会都知道,手里有兵,这才有权。而要养活兵,手里还必须有权,这俩东西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任何一个都不好使。所以咱就在历史上看到,很多军阀咋就那么的注重自己的地盘,很少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了,这要是让外人攻进去,他就啥也没有了,没有财政收入,哪来的钱养活兵。别的不说,当年冯国璋作为直系军阀的头头,来到了北京和段祺瑞上演府院之争,最终败北,很大原因是,他离开了自己的老窝。

您要知道,当年袁世凯为了拉拢冯国璋,把自己的家庭教师介绍给冯国璋为妻不说,送给冯国璋的婚礼礼品就有一百二十多担,瞅见没这都不论件,而是论担。所以那会军饷这东西,都是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刮啦,别人进不了的。就算是到了蒋介石时期,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时候,这种现象都还是有。当年五次围剿咱红军,前四次咱赢了,第五次失败了,那家伙把个蒋介石高兴坏了,成天琢磨一石二鸟。

让各个军阀出工出力,然后他的军队跟着咱进入到各地军阀的地盘,有那么将对方吞并的意思在里头。而各地的军阀都看出蒋介石的意图,他就不愿意让咱进入到各地军阀的地盘,宁愿给咱放行,合起伙来给蒋介石演戏。根本目的就是不让蒋介石跟着咱进入这些军阀的地盘。毕竟老话说的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吗?搁这里头说的就是蒋介石。好了,咱接着说。

这军饷的事,那会一个镇的兵力大概是一万两千人。按照八块大洋算的话,光军饷这块,一百万大洋,也就够这一个镇的兵力花销个不到十一个月的时间,连一年都凑不齐。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你这依据是打哪里来的呢?”咋说呢?在这方面的史料他也不少,您比方说在《北洋陆军史料》里头记载1921年的情况。那会全国的兵力有九十五万多一点,而为了这些当兵的,北洋政府这一年就掏出去一亿零三百万的大洋。

算下来,一个士兵也就八块大洋的样子。这还是平均的数,刚才不是说了吗?这里头还有穷养兵,富养兵的说法。而且一支军队,你也不可能是一视同仁,有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有战斗力胡子拉碴不拖后腿就是好的炮灰兵。这又不一样了。所以要是隔搁到富养兵中的精锐部队,估计一个镇或者师,一百万也就半年的样子,就当军饷发出去了。

咋说呢?军队这东西,您不是说给发钱就成的,这还的要装备。咱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那会的装备有多费钱。1922年的时候,张作霖打日本人的手里购买了两万支步枪,就这一口气就花掉一百万大洋。当然这笔钱要是换成汉阳造的话,还能多换点装备,毕竟汉阳造也就三十块大洋,而日本人的要五十块大洋。好了,咱接着说。两万支步枪,这要是按照满编的话,不到一个半师的装备。

这要是搁到一些个杂牌军阀的手里,撑死了不到三个师的装备。当然你一个师上去了,不能光扛着枪也不成啊。咋也得来一门火炮当个镇军之宝不是?先来上六门克虏伯大山炮,口径不要太大,跟着部队不好走不是,那就弄个七十五毫米的吧。好家伙,一门就七万大洋,六门四十二万大洋。好,这家伙又有半个一百万这就出去了。当然进攻的时候,咋也有个高低搭配不是?野炮有了,咋也得来几门迫击炮不是?这玩意价格还成,比野炮啦山炮啦,要便宜不少,那也得整个三千大洋一门,别惊讶,这都不带还价的。

当然步兵冲锋的时候,没几挺轻机枪这是不成的,一挺一千二百大洋,至于要多少,就看你口袋里头的大洋,还剩下多少。那么在防守的时候,没有一挺重机枪使唤的话,这大腰子不直溜,后脊背他就凉飕飕的。好嘞,一挺两千五百大洋走起,要多少?好说话,只要大洋给的起就成。这小编还没有给你算冲锋枪盒子炮呢?冲锋枪咱就不说了,在玩意就是败家子,突突突的,子弹叮呤咣啷的往出砸,花起钱来跟淌水似的。

就这盒子炮吧,那会的人们都喜欢组织什么手枪班,手枪排,手枪连,或者手枪团的,跟有甚者,直接拉一个手枪旅出来,作为最后的压轴部队上场。当年石友三居然能整出一支三千人的手枪队,往战场上去压。三千啊,人手一支盒子炮,外加大砍刀。砍刀的价格,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盒子炮,一支就得二十五美元,三千支,这可就是七万五千美元。

那么这笔钱换算成大洋又是多少呢?那会,一美元可以换2.4个大洋,这就是十八万大洋啊!这还没算他们吃饭话多少钱呢?所以一支部队,给一百万,还真就是塞牙缝,不够花销的。再有就是训练,毕竟你这都装备好了,不可能让他们天天蹲在军营里头踢正步去吧!当然这也不是说没有用,毕竟可以有效提升部队的团结性和集体观念。但你老不模枪可不成啊,就靠打仗啦,出去跟着划拉几枪,这跟新兵也没多大区别。

八十块大洋是一千发子弹,而炮兵用的那炮弹,咱大一点的炮弹就不说了,一发六十毫米的迫击炮的炮弹,他也得五块大洋。当然有小伙伴要说了:“民国军队训练的时候,除了一些个精锐部队有实弹训练,其他还真没有。”这咱就不讨论了,就说拉出去部队打一架吧,这应该有吧,您感觉打一架得花多少钱?接下来,咱就说点实际的例子,您自己体会一下,就更加的明白,这一百万真就够塞牙缝的。

大家伙也知道,抗战初期,国民的嫡系部队是啥样的?德械师,或者叫调整师,就这些部队每个师的军饷一个月二十五万大洋。而一些个杂牌的也就是十二万左右。当然这个时间点上,他们用的是法币。您可别小瞧了法币的价值,最开始法币的价值和银元差不多,都是一比一的兑换。只是后期国民党乱印,印的多了,造成法币的价值暴跌,买几根油条也得拎几捆法币出去。

所以抗战初期,法币等同于银元。而这一百万银元也就够一个调整师,四个月花销的。这中间还不能把作战时候的花销算进去。咋说呢?调整师算是蒋介石的心尖肉,多一点是正常的,这要是搁到地方上的杂牌军,一百万撑死了也就是半年的花销。有时候,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气,更加为了笼络人心,只要是自己看重的,身边的嫡系这要出发了。

首先约过来见个面,谈谈心,轮轮调子,接着找个条子,卡卡这么一批。得咧这些个军长啦,师长啦,还能到具体部门,拿个几万大洋,作为临时开销。至于这笔钱,你是自己用呢?还是补贴军队都由这些个将领自己看着办。金钱开道,蒋介石用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尤其是分化瓦解对手的时候,会经常性的用到。至于那些个杂牌什么的,别说这条子钱了,就连正儿八经的军饷,国民党这块都不一定会正常发放。

这种事情,大家伙在看各种影视剧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看到这一幕的。当年韩复榘,五个师的兵力,这一个月按照规矩,这就得下拨六十万的军饷。结果国民党这块,发发停停,停停发发的,有时候干脆好几个月都赖着,就是不给。韩复榘怒了,这不后来就把山东的管理税务这块的部门给端了,自己收自己用去了。反正这事当时动静挺大的。

再有咱不是接受国民党整编了吗?那会国民党给咱的军饷一个月就八万,比杂牌军都不如。当然说的时候,说是给十八万,结果被砍了,就剩下一个零头了。他们十二万都不够,咱八万能够了才有鬼呢?其实国民党这么做,是怕给咱多了,把自己壮大了,这就卡脖子给你。后来几经交涉下,给涨了点,那也十一万而已。再往后就不给了,啥东西都得靠咱自己了。

民国时期,保长做什么的?有工资吗?

全国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我对本地民国时的保长情况进行调查和搜集,现向大家報告如下,一,保的范围与现在的行政村范围基本一样,如我所在村民国时期叫蒋山保,现在为蒋山村。二,编制全保只有一名保长和一名保丁,保长相当于现在村长,保丁相当于通讯员为保长服务,跑跑腿送送信。三,保长选拨机制,一般由当地先生推选,上级委派,都是有钱的人和有文化的先生,贫下中农確实也沾上边,就是选你也胜任不了。

四,保长的工作职责,保长的工作量是很大,並不轻松,保内没有文书保长就代替文书,如催缴公粮,那年代叫完粮,每家每户要发放完粮通知书,由保长算好填写好通知书,由保丁送达到每家每户。又如征兵,那时叫抽壮丁保长要根据三抽一的政策标准计算出本村有多少兵源,这是得受人的差事,年轻人不愿意当兵,要带人去抓。还调解本保的民事纠纷和与外界交往都由保长一人担当。

民国时期的地方纳税票据有收藏价值吗?

悟空问题中的那些纳税票据,收藏价格在10-20元左右。这些票据,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一些地方税赋收据,作为研究地方税率税史是有其一定收藏把玩价值。但从目前收藏印花税票的方面来说,意义甚微,因为这类票据不属印花税票集邮素材,但它可反映一定时期的税史状况,用作研究税务税史有参考作用。问题问的是有没有收藏价值,收藏价格这是肯定。

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是谁?实力有多大?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首度进行军衔铨叙,在第一批授予的八名陆军一级上将中,年龄还算不老的黄埔系唯一代表何应钦,也已经年届46岁,而其他的军头们则为:桂军李宗仁45岁、晋绥军阎锡山53岁、粤军陈济棠46岁、湘军唐生智45岁、滇军朱培德48岁、西北军冯玉祥年龄最长已经54岁,而最年轻的当然是“少帅”张学良,1901年出生的他那一年虚岁才35岁!为什么首次铨叙军衔时,只有一个黄埔系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入选呢?摆明了是老蒋为了“团结”各路军阀而故意为之,其中的冯玉祥已经成为了没有兵权的光杆司令,也给了极高的名份,这就是位高而权不重。

那为什么年仅35岁的张学良也位列一级上将呢?因为他不仅是东北军的统帅(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还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已经成为老蒋一人之下其他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电视剧《少帅》中,曾经有张学良主要幕僚王树常跟他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言及老蒋为了拉拢张学良参加中原大战,已经开出了天价,那就是“平分天下”。

所谓平分天下的意思,就是事成以后,黄河以北军政事务全部由张学良节制,按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际掌握的地盘来分析,其实老蒋允诺给张学良的势力范围,甚至已经超过了他自己,更是奉系张作霖从来也没有达到的实力和高度。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在沈阳宣誓就职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随即挥师入关,反蒋的冯阎联军迅速土崩瓦解,东北军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军事占领,中原大战的大局已定。

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名通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绥军、西北军大部分残兵败将均被张学良收编。也就是说,到了1930年底,张学良这个事实上的奉系军阀接班人,不仅掌握着将近40万人马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还指挥着群龙无首的西北军和晋绥军近40万人,什么宋哲元、徐永昌、傅作义都得受其节制,西北军和晋绥军缩编为什么规模的部队,各自授予什么番号,那都是张学良说了算,因为华北地区的善后和指挥之权,全部归于这个少帅之手。

比如西北军的残余主力宋哲元部,奉令接受张学良改编后,1931年初授予的番号是“陆军东北边防军第3军”(直到半年以后才改番为第29军),军部驻山西运城。西北军的部队打着“东北军”的旗号,然后还驻在晋绥军的地盘上,是不是看起来很荒谬?NO,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整个华北地区都是张学良说了算,所有华北地面上的军队也归其节制,他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1931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在北平设立“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行营”,以张学良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有权节制东北和华北各省一切军政事务。所以张学良当时坐镇北平,除东北四省外(注意含有热河省),另有河北、察哈尔、山东、山西、绥远五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在其辖下,所有的行政任免均由张学良提名,经济收入理论上亦归张学良调用。

不仅如此,在华北地面上的所有杂牌军头,包括什么韩复榘、石友三、孙殿英等等混世魔王的部队,理论上也归张学良指挥,所以在1931年上半年,张学良名义上统率的各路军队总兵力已经突破100万人,这是其老爹也没有混到的高度。因此,张学良和东北军确实是中原大战的最大受益者,在这一时期,张学良也绝对是民国年间实力和势力最大的军阀,因为他的东北军系统有着相当程度的军政独立性。

至于老蒋之所以把这么大的地盘和权力交付给年轻的张学良,兑现承诺只是表相,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军令政令统一”的梦想,怎么可能真的跟张学良平分天下?一方面,是蒋系60万部队在中原大战中也是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全盘接收阎、冯留下来的大面积地域,并且由蒋军接收也容易激化矛盾。另一方面,他是希望利用张学良暂时稳住华北局面,因为他要集中兵力对闽赣苏区用兵,同时压服西南地区各路军阀。

从1930年9月到1931年9月,也是张学良一生中最风光的时期,他开始常驻北平打理几乎半个中国的军政事务,其主要部下均身居华北地区要职,也有多人进入南京政府任职,比如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等等,实力和声望均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1930年10月,老蒋专电张学良前往南京“一唔”,11月11日,张学良携夫人于风至从天津启程赴宁。

南京方面给予了张学良最高规格的礼遇,少帅的专列每到一地,都能看到大幅标语,如“劳苦功高”“和平息戈的使者”“国家统一的表率”等等。专列抵达浦口后,张学良被大批高官簇拥着,登上了早已等候多时的“盛威号”军舰,驶进南京下关港口,军舰靠岸时码头所有停泊的船舰一起拉响汽笛,狮子山炮台鸣响礼炮19响(迎接外国元首为21响),老蒋亲迎再“义结金兰”等等。

这跟六年后西安事变解决时,张学良送蒋再回南京的待遇,那可真是天壤之别了。然而张学良的权势熏天却仅仅是昙花一现,在1930年9月18日通电入关拥蒋时,东北军即出动了11万最精锐的力量,而为了弹压韩复榘、石友三等杂牌军阀的不服,期间张学良不断调兵南下,致使东北军力空虚,让日本人蠢蠢欲动,为东北沦陷埋下了祸根。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税收政策最“猛如虎”?

历史朝代中秦朝赋税最重。先秦 《周礼·大宰》有“以九赋敛财贿”的记载。九赋即指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等九种赋税。此外,秦王朝还征收“户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秦汉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规定每顷土地缴纳饲草3石,禾秆2石。

如隐报土地,少缴或不缴租税,要受到惩处。乡佐已向农民征收田租而不上报,也以隐匿田亩论处。除田赋外,秦王朝还征收包括户赋和口赋在内的人头税。并征用大批劳动力,如服役于郡县的“更卒”,服役于中都官的“正卒”,以及屯戍边境的戍卒。人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秦朝赋税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较完备的税收法制和管理制度。

秦代的成文法典称《秦律》,其中有关财政税收的法律有《田律》、《厩苑律》、《金布律》、《关市律》、《仓律》、《工律》、《徭律》等。对征税的对象、品目、税率、纳税人、处罚等都有明确规定。如果隐瞒土地,少缴或不缴租税,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如果部佐已向农民征收田租,而不上报,就以“匿田”论处。秦朝的暴政在中国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税收额度高达三分之二!正是因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迫使百姓全部起来反抗,秦朝短短二世而亡。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历史朝代部分朝代的赋税情况:1、汉朝(不超过8%)汉朝初期的赋税承袭秦制。但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减低了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以后又减为三十税一。除田赋外,还另有“算赋”、“口赋”、“更赋”等人头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景之治时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2、魏晋南北朝(不超过7%)这一时期田赋制度的特点是由政府将因长期战乱造成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曹魏行屯田,两晋行占田,北魏行均田)。在此基础上实行田赋制度的改革,废除秦汉以来的田租、口赋制度、推行田租、户调制。3、隋唐(不足7%)隋朝和唐朝初都颁布均田令及租调法。如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颁布的新均田令,规定丁男(21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田 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永不归还),80亩为口分田。

同时颁布《租庸调法》,规定受田丁男应缴纳的田租、调赋和应服的徭役(见租庸调)。实现“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朝,赋税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4、宋朝(不足7%)宋仍沿袭唐两税法,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清丈土地,符合公平税负原则。

两税税率以每亩1斗为基准,约为十五税一。宋代田制分为民田与官田两类,仍沿用两税法,一般按每亩年纳一斗,江南等地每亩年纳三斗。两税之外,复有丁钱与徭役,还有名目繁多的田赋附加税,主要的有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进际税、蚕盐钱、曲引钱、市例钱等等。5、元朝(不足7%)元朝统治时期,在中国北方与南方实行不同的赋税制度,北方仿行唐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

6、明朝(不足7%)明代的税赋是历史上最低的,大约四十税一,三十税一。 明代中期张居正主张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没能彻底实行。(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于以货币地租为主)7、清朝(不足7%)清初则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但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

文章TAG:民国时期税收有多少一张民国24年的税票民国民国时期时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