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华为 > 2013 ces,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

2013 ces,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9:11:30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

2013ces在2013年1月8日到一月11日.希望能帮到你.

2013 ces,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

2,2013CES国产手机横评:大屏是趋势?

大屏幕的应该是主流,但是太大了就不行了

太大的屏幕,除了价格,我还对性能有怀疑!

2013 ces,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

3,CES2013 什么时候开始

  2013年1月8日至11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正式开展。CES大展是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CEA)

2013 ces,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

4,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影响?

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是一个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展销会。今年的颁奖典礼公布的2012年度全球苹果产业链领先品牌20强中就有iPEARL爱贝尔。

2015年ces展:海信uled获年度显示技术金奖 美国当地时间1月7日,“年度显示技术金奖”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消费电子展揭幕,由中国品牌海信自主研发的“uled”获此殊荣。据悉,这也是继2013年ces“年度显示技术创新奖”后,uled在国际舞台斩获的又一大奖。

5,有人了解CES2013上亮相的那款JBL Charge么?感觉很不错的样子,...

我也没亲身体验过,但从官方那边获取的资料说,JBL Charge内置了一个低音倒相孔,再加上数字信号处理器,它的低音效果和解析能力还是会很不错的,音质应该不逊于那款JBL Flip,在移动便携音箱中音质应该属于上乘。据说能发出的音量也不小。 此外,它能支持12小时续航,通过USB端口还能给其他设备充电,还具备蓝牙传输音乐功能,便携性能是相当强悍啊,用起来应该是蛮方便的。 亲,记得给分!

长得和JBL Flip很像,移动性能还是不错的,音质也还行。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又一次:华为再遭美国刑事调查,被指涉嫌窃取商业机密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 三井 林凌。36氪经授权转载。

又来了,又是针对华为,又是美利坚挑起。

刚刚,《华尔街日报》曝光了一项新调查,称联邦检察官正在对华为进行刑事调查,原因是中国电信巨头涉嫌窃取包括T-Mobile在内的公司的商业机密。

T-Mobile,美国主要电信运营商,华为老对手,恩怨久矣。

然而这次要拿来发难的,完全是旧事重提。

连美媒TheVerge都感叹:过去一年,美国立法者真是拿着显微镜“审视”华为。

真是越挫越勇,锲而不舍。

01.控诉华为“窃密”

《华尔街日报》曝光的消息说,这次美国联邦检察官针对华为的刑事调查,由几起民事诉讼引起。

调查已至最后阶段,很快就会有起诉书公布。

但并非啥新事件。

其中一起民事诉讼由T-Mobile提出。事情还得追溯到2014年,当时T-Mobile称华为“滥用其作为T-Mobile电话手机供应商的关系获取T-Mobile的权利后,华为窃取了其专有技术”。

当年为在西雅图,华为被告有员工偷拍T-Mobile制造的名为“Tappy”的机器人设备,后者认定华为这是在窃取商业机密。

但这种控告当时就遭到华为否认。

华为后来开除了行为不当的员工,但不承认这跟商业窃密有关。后来T-Mobile便一路告,直至2017年由联邦陪审团裁定T-Mobile胜诉,获赔偿480万美元。

原以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

然而现在,又被“旧事重提”。无论是时间点,还是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都让当前这桩围绕旧事的新诉讼看起来背景不单纯。

02.“找茬”华为

过去的一年,甚至十年内,华为就一直面临着来自美国政府的种种指控。

而且,大多数都是单方面宣布处理结果,不少“捕风捉影”,“莫须有”的事情,都被当做借口。

华为在美国的不公正待遇,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此前发布的一篇报道收集了不少案例:

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欲收购3Com公司,近5个月的收购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3Com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无法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2010年7月,华为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出价高于竞争对手1亿美元,但最终失利。

2010年: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禁止华为竞标其升级蜂窝网络的数十亿美元的合同,理由也是安全问题。

到了2012年,美国国会正式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展开调查,并发出警告,要美国的公司和机构不要使用华为的设备。

根据路透社报道,经过18个月的调查之后,美国国会并没有发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

虽然华为一直在予以否认,但事情就此开始了,华为在美国本来就充满磕磕绊绊的发展之路,再度增加了不少巨大的障碍。

直到2018年,各种指控愈发密集,铺天盖地而来。

这年1月,华为宣布,将把Mate 10 Pro和华为WiFi Q2引入美国市场。

余承东多次表示,华为的用户隐私保护技术符合世界标准,从处理器到存储器的设计和生产都严格按照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标准在做。

但是,这种声明与宣言颇显无力。几乎就在CES举办的前几天,原本已答应的美国的运营商渠道,临时拒绝了与华为的合作。华为只能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产品。

当时余承东在CES现场,登台将来龙去脉清楚讲诉,控诉华为在以“自由平等”的美国遭受的种种待遇,赢得现场掌声雷动。被称为“2018CES最佳演讲”。

03.打压持续升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6月份,美国商务部表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将禁止华为在美国的芯片子公司Futurewei将技术出口到中国。从那时起,华为一直都没能把Futurewei研发的一些技术“送回家”。

8月份,美国政府通过酝酿许久的国防政策法案,禁止政府部门使用华为设备。

不仅如此,路透社在12月底报道称,特朗普可能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试图让商务部禁止所有美国公司使用华为设备。这一方案最早可能在今年1月发布。

理由?华为的设备可能被用来监视美国人。

此外,美国不仅要求自己国内“去华为化”,也不希望盟友使用华为的设备。美国政府的理由是,如果美国的盟国也用华为,那就太不安全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明令禁止使用华为技术。英国、日本、加拿大正在考虑停止使用华为设备,但此举导致了其他国家企业的不满。

英国情报部门以安全的名义警告国内电信企业,但三家运营商仍然表示将继续使用华为5G设备,其中Three UK已经与华为达成20亿英镑的协议。

由于使用华为设备成本较低,日本软银公司旗下公司受禁用华为设备影响,未来网络成本将大增,导致软银高管对日本政府禁令的不满。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华为在5G网络方面的技术难以替代。因此,目前英国大型电信公司都仍然和华为展开5G网络的合作。

在手机方面,尽管面临美国施压,但华为仍在2018年卖出超过2亿部手机,比去年增加30%以上,已经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

最新消息是,任正非最新采访中说,华为已经拿到了30多个全球5G订单。

实际上,这种持续打压行为,连美国都有看不下去的。

美国数码媒体Android Authority说,华为和美国政府看不对眼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但发展到这个程度,还真是想不到。

The Verge说,美国政府过去一年在用显微镜检查华为的行为。

《国会山报》也说,华为长期以来都面临着美国法律界和国家安全部门的严格审查。

有人在Twitter上评论说:说华为抄一个机器人?这就跟指控黑帮老大偷税漏税似的……

你怎么看美国的这次动作?

7,马化腾点赞搜狗 AI 答题助手,周鸿祎说太流氓;中国首条无人驾驶单...

学术新闻

谷歌 CVPR 2018 机器学习图像压缩挑战赛

中科大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

产业观察

苹果:中国内地 iCloud 服务将转由国内公司负责运营

Intel 承认 CPU 漏洞对性能产生影响:幅度为 2% 至 14%

比亚迪、华为联合发布 “云轨” 无人驾驶系统,中国首条无人驾驶单轨线路正式通车

百度自驾车地图业务或在未来超越搜索引擎业务

MINIEYE 完成千万美元级 A1 轮融资

社会热点

搜狗 AI 答题助手搅局撒币大战:马化腾点赞,周鸿祎说太流氓

平安 AI 作曲获 AI 作曲国际大奖赛第一

沙特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在印度被求婚

解放双手!日本开发人工智能全自动叠衣服机器人

谷歌 CVPR 2018 机器学习图像压缩挑战赛

谷歌将与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Twitter合作,在CVPR 2018推出机器学习图像压缩挑战赛及workshop。这个workshop将齐聚传统图像压缩领域和新兴基于学习的图像压缩系统的研究者,邀请嘉宾包括:图像和视频压缩专家 Jim Bankoski(Google)、Jens Ohm (RWTH Aachen University),以及具有视频和图像压缩经验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专家 Oren Rippel (WaveOne) 和 Ramin Zabih (Google,康奈尔大学休假期)。

有关新数据集和研讨会的重要日期,请查看官网:compression.cc。网站上已经放出训练数据集,测试集将于2月15日发布,提交测试集压缩压缩版本的截止日期是2月22日。

来源:Google Research Blog

中科大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比经典方法测量的最高精度提高了两个量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陈耕等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验上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10万个,比此前经典方法测量的最高精度提高了两个量级。该研究成果 1 月 8 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 通讯》上。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苹果:中国内地 iCloud 服务将转由国内公司负责运营

据苹果公司透露,从今年 2 月 28 日起,中国内地的 iCloud 服务将转由云上贵州公司负责运营。

也就是说,从当天起,云上贵州公司将负责 iCloud 在中国内地的运营,并将拥有与 iCloud 中国内地用户的法律和财务关系。

“对于这些变动,我们希望对顾客保持透明。” 苹果公司在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自 1 月 10 日起的七周内,苹果将通过电子邮件和推送通知的方式,告知用户这一消息。

介绍,将 Apple ID 的国家或地区设置为中国的用户将在这次转变的影响范围内。

来源:人民日报

Intel承认 CPU 漏洞对性能产生影响:幅度为 2% 至 14%

据新浪科技,虽然上周坚称 Meltdown 和 Spectre 两个 CPU 漏洞不会对电脑性能产生太大影响的,但英特尔周二承认,该公司的 SYSmark 测试显示,打补丁之后的 CPU 性能降幅大约为 2% 至 14%。

这一问题至少引发了 8 起针对英特尔的诉讼。阿里云发布公告称:目前发现部分系统执行更新后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性能影响。

来源:云头条

比亚迪、华为联合发布“云轨” 无人驾驶系统,中国首条无人驾驶跨座式单轨线路正式通车

10 日,比亚迪和华为公司在宁夏银川市联合发布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云轨” 无人驾驶系统,首条搭载这一系统的 “云轨” 线路也在银川通车运行。

据比亚迪 “云轨”无人驾驶系统总工程师王发平介绍,此次发布的 “云轨” 无人驾驶系统除了采用比亚迪的控制技术及定位技术外,还采用了华为的 4.5G 轨道交通无线专网技术,不仅让以往需要多个网络承载的数据、语音、视频等各类信息实现一网传输和存储,还具有高可靠性、抗干扰性强的优势,让轨道交通运行更加可靠。搭载无人驾驶系统的银川 “云轨” 将于 2018 年第二季度投入商业化试运营。

来源:新华社

百度自动驾驶地图业务或在未来超越搜索引擎业务

百度,这家目前中国最大的搜索公司,未来主要业务可能变成地图制造商:制作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出行所需的高精地图。

陆奇在CES上接受采访时称,未来百度在中国的高清地图业务会比现在的搜索业务要“大得多”。陆奇说,百度将把高清地图作为一项服务销售给汽车制造商客户,而他们可能会对用户收取服务费或将成本纳入车辆的整体成本。

百度已经宣布与制图公司 TomTom 合作开展全球高精地图服务,将高清地图集成到其 Apollo 自动驾驶系统中。

搜狗AI 答题助手搅局撒币大战:马化腾点赞,周鸿祎说太流氓

“撒币”、“瓜分百万奖金”、“直播答题”……2018 刚开年,互联网行业又出现一个新玩法,短短十几天内,四五个直播答题软件相继火了:王思聪投资的 “冲顶大会”,映客推出的 “芝士超人”,今日头条旗下西瓜视频推出的 “百万英雄”,360 旗下花椒推出的 “百万赢家”,还有新浪一直播将推出的 “黄金十秒”。

就在直播答题瓜分奖金持续火爆之时,搜狗 CEO 王小川 1 月 10 日下午在微信朋友圈宣布,搜狗搜索 App 推出 “汪仔答题助手”,帮助用户更快答题赢百万英雄。

王小川微信朋友圈截图

这引得周鸿祎惊呼:“我们撒币,你们作弊,太流氓了!” 作为搜狗的投资人,马化腾则点评:“动作很快!”

来源:澎湃新闻

平安AI 作曲获 AI 作曲国际大奖赛第一

据中国平安消息,平安 AI 作曲在世界 AI 作曲国际大奖赛中获得第一,这是中国平安人工智能技术首次从通用领域延展至艺术领域,通过智能认知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 AI 在作曲领域的运用。一周内两次在人工智能国际权威评比中获得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平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日趋成熟。

此次国际 AI 作曲大奖赛是由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举办,吸引了来自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团队参与,是人工智能音乐领域极具开创性的一次挑战赛。参赛者可选择不同风格的数据集,如爵士、蓝调、布鲁斯或爱尔兰民谣等进行多元化音乐的生成。

来源:中国平安

沙特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在印度被求婚

还记得那个以奥黛丽赫本为原型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吗?去年10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近日穿着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纱丽,参加在印度孟买举办的科技大会“Techfest”,并在会中接受访问。

会上有人向索菲亚求婚但遭婉拒,索非亚表示,“我礼貌地拒绝求婚,但谢谢你的欣赏”。

来源:中新网

MINIEYE 完成千万美元级 A1 轮融资

10日,MINIEYE 在 CES2018 展上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级 A1 轮融资,本轮投资由普华资本领投,嘉信投资、德瀚投资等跟投,原投资方合创资本跟投加码。

MINIEYE 成立于 2013 年,是一家致力于研发世界一流的车载视觉感知技术和产品的创业公司。MINIEYE 前身是新加坡政府支持的 ADAS 研发项目,MINIEYE 创始人及 CEO 刘国清博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并在新加坡主导了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吴建鑫是中组部 “青年千人计划” 专家,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来源:MINIEYE

解放双手!日本开发人工智能全自动叠衣服机器人

日本松下与大和房建公司合作开发全球首款叠衣服的AI机器人Laundroid,通过机器臂拿起衣服,用相机扫描,传输到人工智能服务器进行衣物分析,并根据其神经网络存储的25600张不同款式服装图片决定处理衣服的最佳方式,完成折叠

整个叠衣过程可分为 5 个工序,分别为抓取、铺开、识别、折叠和分类以及收放。但该机器人售价16000美元,而且折叠一件T恤需要5—10分钟,看起来用手折衣服还是最佳选择。

来源:theverge

8,脑袋开花的全面屏,被逼疯的手机公司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东西”,作者轩窗。36氪经授权转载。

“无全面屏不智能手机”,可以称得上是智能手机行业2018年的“年终总结”。而即便是距离2018年结束仅有一个月,手机产业的“全面屏”大战,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在昨天,荣耀举办了一场没有手机产品的技术发布会,会上透露了即将发布的荣耀V20的诸多看点。其中之一,则是全面屏的新解决方案——屏下摄像头技术(官方称媚眼全视屏)。

有意思的是,被荣耀这么一抢,原本定档今天发布的三星Galaxy A8s也宣布提前一天发布。要知道三星Galaxy A8s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挖孔屏”(官方称黑瞳全视屏),三星在这场发布会上还打出了“强势回归,无所畏惧”的口号,试图凭借这款挖孔屏产品力挽狂澜。

三星和荣耀此次在“全面屏”领域的贴身肉搏,也为明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面屏大战预演了一波小高潮。

回顾全面屏的演化史你会发现,自2017年掀起的全面屏之风。进入2018年全面屏全面席卷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众手机厂商已经被“全面屏”方案逼疯。今年,各种全面屏的另类方案层出不穷,甚至有玩家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掏出了滑盖手机的设计。

智东西在梳理了两年来全面屏的演进史、深入挖掘产业链信息后发现,表面上是这些手机手机厂商疯狂全面屏,而其背后实际上关乎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供应链把控,更有着在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层次的技术博弈。

全面屏的演进史

通常意义上,全面屏手机是指正面屏幕占比达到 80%以上的手机,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而全面屏之所以能够在两年内持续席卷智能手机行业,则得益于通过在有限的机身尺寸下获得更大的面积,给用户带来两个体验上的优势: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极佳的大屏操作体验。

尽管,“全面屏”的提法是用小米在2016年发布第一代MIX时推出的,但全面屏手机最早的形态出现则是出自于夏普手机。

早在2014年夏普就曾发布过极窄边框设计的一款智能手机AQUOS Crystal,将受话器取消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不过,这款手机在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但却为日后全面屏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2016年10月小米在发布Note2时,同步推出了全面屏概念手机小米MIX,将智能手机的上下边框进行了收窄,使屏占比达91.3%。

不过,小米MIX为了追求更窄的上边框,在设计上做了极具差异化的设计——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到了MIX的右下角。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如果觉得这么自拍不习惯,可以将手机倒过来拍,而这也成为了小米MIX被诟病的一个槽点。

小米MIX的发布也并未引起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集体冲动,而全面屏真正成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则是从三星在2017年3月发布 S8/S8+之后。三星S8/S8+采用18.5:9的屏幕比例,将左右窄边框收窄到1.82mm,上下也做成窄边框,屏占比达了84.2%。

自此,智能手机行业正式在2017年刮起了全面屏之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被这种超窄边框,屏幕比例为18:9的设计所占领。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锤子、海信、TCL、360等众多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进行跟随,谷歌、HTC、夏普、LG、索尼等手机厂商纷纷在这场全面屏大战中,先后沦陷。

然而,随着去年9月,苹果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十周年新旗舰iPhone X后,全面屏的竞争也正式被带入到“刘海屏”竞争时代。进入2018年“刘海屏”的各种翻版,比如水滴屏、珍珠屏、美人尖屏等层出不穷。

被全面屏逼疯了的手机厂商

各种刘海屏大行其道,使用户对刘海屏的审美疲劳日益严重,对新的全面屏方案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形之下,智能手机厂商也在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进入2018年下半年,几乎被逼疯了的智能手机厂商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终于有了!此前在技术领域鲜有发生的OPPO和vivo这一次极具创新精神,采用创新式的升降结构,为业内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OPPO和vivo这一波攻势下,小米等手机厂商坐不住了,甚至挖出了早年滑盖手机的方案。

1、刘海屏变种层出不穷

今年上半年,刘海屏的各种变种方案,也被成为是异性全面屏,一度成为智能手机厂商争夺的焦点。

▲图中依次为:美人尖屏的夏普AQUOS S2、珍珠屏的华为Mate 20、水滴屏的OPPO R17

然而,异性全面屏的第一次出现,实际比苹果iPhone X还要早一些。2017年8月,夏普推出美人尖屏设计的AQUOS S2,比iPhone X的刘海屏面世还早了一个月。

今年5月,锤子科技的坚果R1也采用了美人尖屏的设计。而自坚果R1后,美人尖屏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展。在这一期间,像vivo NEX和OPPOFind X等新的全面屏方案出现了。

尽管升降结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受到了好评,但出于成本考虑厂商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美人尖等异形刘海设计思路上,比如努比亚Z18无边水滴屏、荣耀10的“小萌脸”、OPPO R17和vivoX23的水滴屏、华为Mate 20的珍珠屏。

在全面屏大战中,异性刘海屏相比于机械结构更有着成本优势,而各家为了做差异化的“刘海”也只能在外观设计上做些文章。

不过,进入2018年下半年,全面屏的另类解决方案出现了,而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蓝绿兄弟中的vivo。

2、vivo NEX——前置摄像头升降式结构

今年6月,vivo推出了vivo NEX,采用升降式结构将前置摄像头进行了隐藏,整个机身的正面无刘海,也没有开孔,屏占比达到了91.24%。

3、OPPOFind X——双轨潜望结构

就在vivo NEX发布的两周后,OPPO时隔四年重启Find系列推出了Find X,以“双轨潜望结构”将前置摄像头模块进行隐藏,屏占比达到了93.8%。

不过,“双轨潜望结构”采用的机械结构的设计,整个设计的成本也是目前机械结构类智能手机中最高的。OPPO和vivo的全面屏方案推出后,尽管创新性的设计受到了业内好评,但仍被质疑机械结构的耐用性,以及升降模块缝隙积灰等问题。

随着OPPO和vivo推出了全面屏新的解决方案,华为、小米和努比亚也随后在如何提高屏占比上绞尽脑汁,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搬出了早年流行的滑盖手机方案。

4、小米MIX 3——滑盖全面屏

10月25日,小米在故宫推出了MIX系列的第三款手机MIX3,采用滑盖全面屏,屏占比达到93.4%。两年前的同一天,小米推出了第一代MIX,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第一次提出“全面屏”概念的那款产品。

为了解决滑盖手机机身较厚的问题,小米MIX 3采用AMOLED屏幕,这种屏幕比OLED薄0.2mm,使得MIX 3的整机厚度为8.3mm。

此外,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滑盖手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手滑动充当“减压神器”。

然而,并不是只有小米一家想到了滑盖式的设计,日前华为荣耀推出的Magic 2也同样才有了滑盖式的设计,并且用户可以对滑动这一动作自定义指令,比如启动人工智能生命体YOYO。

5、华为劫胡三星屏上挖空方案

出人意料的是,临近2018年的尾声,全面屏的又一新解决方案也正式露面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三星和荣耀“不约而同”在同一天举办了发布会。三星称其“挖孔屏”为黑瞳全视屏,孔径6mm;荣耀则截胡三星率先公布了荣耀V20的媚眼全视屏方案,采用4.5mm孔径的屏下摄像头方案。不过,两者的方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荣耀所说,荣耀的媚眼全视屏系屏下摄像头技术,采用的是“盲孔”技术。“盲孔”的意思是只在LCD屏幕最下层的背光板上挖孔。而背光板破坏之后,液晶面板区域是无法显示的。因此,外部光线可以通过屏幕玻璃和液晶面板两层结构,最终到达摄像头。

而三星采用的则是“通孔”,在打穿LCD屏幕背光板的同时也打穿了液晶显示面板,并将摄像头直接安放在屏幕玻璃之下。因此,采用“通孔”方案的摄像头和普通前置摄像头无异。不过,这种技术良品率比较低,成本也更高。

除三星和荣耀外,将在12月17日发布的华为nova 4也将采用新的全面屏方案。不过,华为方面目前没有透露是否和荣耀V20的方案类似。

在11月8日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三星就曾展示了4种全面屏方案,分别是:Infinity-U、Infinity-V、Infinity-O、New Infinity。此前,有传闻称将于2019年初亮相的三星Galaxy S10旗舰系列将采用这一技术,而昨天三星发布的A8s采用的就是Infinity-O这种方案。

今年11月,外媒也曾曝光LG在韩国申请了一项新的专利,从专利的注释内容与设计图纸解说来看,是为了全面屏无边框手机设计的,能够实现屏幕下摄像头的技术,与三星的Infinity-O全面屏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屏上的开孔是椭圆形的设计。

虽然是临近年尾,但全面屏大战可以说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由此可以预测,明年全面屏大战的战火仍将继续,1月份的消费电子展CES和2月份的MWC都将成为全面屏大战的战场。

同时,随着柔性显示技术发展,折叠屏手机也将在明年正式进入市场,智东西此前曾发文深入挖掘折叠屏背后的产业链条(全面屏后最大手机技术革命!折叠屏背后的产业大战)。

目前LG、三星、华为等都已经公开表示明年将会推出折叠屏产品,而国内柔性技术企业柔宇科技在今年的10月31日抢先三星发布了可折叠屏手机的柔派FlexPai。相信折叠屏技术也将给全面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GfK手机行业研究专家宗清楷认为,明年智能手机产业还会出现新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前置摄像头有可能会被针孔摄像头代替,目前三星、苹果等大厂已经开始了专利布局。但他也说到100%屏占比不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产品的趋势,智能手机作为消费品需要设计与市场相互妥协,屏幕如果过大,或者取代了边框,产品抗摔性将非常差。

全面屏技术到底难在哪?

全面屏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而是窄边框这一设计理念达到极致的必然结果。窄边框、高屏占比可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所以窄边框一直是手机外观创新的重点。

然而,实现全面屏并不是换一块更大的显示面板那么简单。对于屏厂来说,更换不同屏幕比例以及异性屏幕的切割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重新排线和调整。而如果追求更极致的全面屏,那么屏幕封装工艺也是一个技术难点,也就是小米等手机厂商常常被诟病的“大下巴”问题。

此外,在屏幕之下,全面屏方案还需要前置听筒、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块进行全新方案设计,这对最终整合整体方案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1、屏幕切割工艺的挑战

首先,全面屏需要更大的屏幕,在2017年18:9的屏幕比例成为了业内潮流。而对于屏厂来说,直接切割出18:9的屏幕并非那么容易。

在此之前,智能手机大部分采用16:9的屏幕比例,而要切换到18:9或者其他比例的全面屏,则会浪费更多的显示屏玻璃基板,玻璃原厂需要重新排产线并进行工艺优化。

而进入2018年,异性全面屏之风刮起,异形屏切割问题也成为了屏厂的一大挑战。

具体来说,手机四角采用的圆角设计,前置摄像头、听筒等一些列元器件占据屏幕的位置,这些都会涉及到异形切割的问题。而异形切割会加大玻璃切割的难度,造成良率不佳,从而制造的成本也会上涨。

2、封装技术的挑战

显示驱动芯片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这块芯片的封装,业内主要有三种方案:COF(将驱动芯片绑定在柔性电路板上,Chip on Film)、 COG(将芯片直接绑定在玻璃面板上,Chip on Glass)和COP(在 COG的基础上将玻璃面板进行弯折,Chip on Plastic)。

在18:9全面屏时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采用的是较为清薄的COG封装。但由于LCD的玻璃材质无法被折叠和卷曲,只能将与之相连接的排线延伸至手机下巴里,导致手机下巴比较大。

COF 封装技术则可以实现窄边框,原因是其将芯片绑在柔性电路板上,减少了玻璃面板的使用。但相比于COG,COF对柔性电路板的要求增加,会将增加手机的成本。同时 COF封装的温度较高,而柔性电路板膨胀系数较大,易受热变形,所以对芯片打线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采用COF技术,仍然需要留一块地方留给软性电路板,仍无法做到真正的100%全面屏。如果把COF封装没能折回去的驱动元件通过翻卷方式再折回屏幕下方,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这种封装方式就是COP。COP封装工艺可以彻底去掉智能手机的下巴。但因为需要折叠屏幕,机身也会变厚一些。

目前,苹果iPhone X和OPPO Find X都采用了COP封装工艺,将被人诟病的下巴成功去掉了,不过据说苹果的COP封装工艺来自于三星。此前,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曾说过,COP封装工艺对手机厂商来说并不难,重点则在于成本太高,而国内手机产品的品牌溢价远远达不到苹果的程度,也就不会选择这一方案。

3、方案整合上的挑战

上面两点说到的都是屏幕和屏幕封装问题,除此之外,在全面屏屏幕的背后,对手机的显示模组制造、电子零部件、精加工设备等结构设计提出新的编排要求。其中,包括将涉及摄像头、听筒、天线设计、软件UI、指纹识别、工艺设计、光距离传感器等方面,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屏幕占去了手机相当大的空间,手机内部的设计需要更紧凑,这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

比如,在全面屏出现之前,智能手机使用的是传统听筒设计,而在全面屏时代,由于要避免在屏幕上开孔,业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骨传导、压电陶瓷听筒等,小米MIX2就采用了骨传导方案。不过,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的成本相对较高。内置的骨传导器件通过屏幕震动颅骨来传导声音。

BCI通讯研究副总经理孙琦认为,屏厂仍是全面屏的解决方案关键环节,一旦上游屏幕的技术方案成熟,下游的手机厂商都会进行跟进。而最终在全面屏领域达到产业共识,则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中使用简便、整体性能好和价格合理是三个市场考验的维度。

全面屏背后的产业链相关技术

在全面屏之风下,超大的屏幕也在推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技术革新。3D结构光、屏下指纹等新兴技术,也随着全面屏的时代落地到智能手机产业内。

继苹果之后,在2018年,华为、OPPO、vivo、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都将3D结构光和屏下指纹等技术引入到智能手机产品中。

1、3D结构光技术

3D结构光技术有着精度高、功耗低、全天候、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适合进行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拍照美颜等。不过,由于摄像原理的原因,3D结构光目前仅限应用于前置摄像头。

3D结构光的基础原理是,发射衍射光斑到物体上,由传感器接收形变的光斑,并根据形变量来判断物体的深度信息。由于投射器发射的衍射光斑在一定距离外能量密度会降低,仅0.2m-1.2m,所以不适用于远距离的深度信息采集,这也就是需要长距离信息的后置摄像头与3D结构光无缘的原因。

自iPhone X搭载这项技术后,今年3D结构光技术在智能手机头部玩家中也全面铺开,OPPO的Find X、小米8和华为Mate 20都先后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

2、屏下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作为最先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两年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广泛使用。在全面屏之前,业内的指纹识别方案也从后置指纹识别升级与正面的HOME键集成在一起的识别方案。

在全面屏设计思路的冲击下,手机前置指纹识别方案不得不被舍弃。

于是,业内出现了两种方案,一是重拾后置指纹识别方案,如小米MIX2和三星S8;另一个则是采用屏下指纹技术,其好处是不需要在屏幕上进行开孔。

除了屏幕内指纹识别之外,也有厂商在探索手机侧边框指纹识别、按键指纹识别等新的解决方案,前不久苹果就获得了一项电源键指纹识别专利。

目前,高通的超声波指纹识可以作为屏下指纹的新方案,超声波指纹识别理论上也能够做到屏幕内指纹识别,但问题在于,其目前的有效信号强度似乎还难以穿透显示模组以及盖板玻璃的厚度。

揭秘全面屏幕后玩家们组合打法

上文说到全面屏引发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技术变革,而这场变革以智能手机厂商为核心,辐射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智东西通过对产业链的研究发现,在这场全面屏大战背后,手机厂商有三种不同的打法;

第一种是智能手机厂商自己“全包圆”,自己研发自己用。今年,华为推出的Mate 20系列,搭载了3D结构光技术,而Mate 20上的3D结构光就是华为自研的算法。

第二种是通过产业链合作的方式。2017年,苹果率先在iPhone X上搭载3D结构光技术,也引领了这股3D结构光落地智能手机行业的潮流。苹果的3D结构光技术则是来自于其收购的一家产业链企业PrimeSense。2013年苹果砸了3亿多美元所收购了3D结构光技术公司PrimeSense。

第三种则是进行产业链方案整合。如OPPO的3D结构光技术算法运用于国内奥比中光的方案,可应用于安全支付、三维重建、AR、游戏等众多场景。

奥比中光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3D传感技术企业,研发了结构光、双目等技术方案。此外,奥比中光还是AI芯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玩家,四年时间研发了3款专用ASIC芯片。

小米8上的3D结构光则是采用了Mantis Vision的技术。Mantis Vision是一家以色列企业,成立于2005年,拥有多项3D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2018年Mantis Vision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美控股与以色列方面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螳螂慧视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屏幕方面,有消息称苹果与三星正在进行紧密的合作。也有传言称三星不惜砸下重金承包了日本佳能旗下制造OLED屏设备的公司Canon Tokki(该公司垄断了全世界的OLED屏制造设备)三年的订单,拉大与其他屏厂的时间优势。

结语:全面屏大战正在影响产业格局

从2017年以来,全面屏就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走过了2017年屏幕比例18:9,上下边框逐渐收窄的阶段。在苹果iPhone X带来的刘海屏趋势下,智能手机行业在2018年的上半年迎来了异形全面屏方案全面开花的阶段。

而在2018年的下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全面屏大战迎来了新的解决,厂商们不再拘泥于或是等待苹果、三星等头部企业引领行业趋势,而是更积极主动,大开脑洞探寻全面屏新解决方案。

在OPPO和vivo率先推出了机械式升降结构解决方案后,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也深受激发和触动,小米和华为荣耀甚至启用了早年的滑盖手机设计方式。

表面上看,全面屏大战考验的是智能手机厂商对手机内部结构重新设计的能力,而其背后更有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技术迭代升级、全产业链创新、供应链成本把控等更深层次的博弈。

然而,全面屏的大战还在继续。日前,LG和三星的屏下拍摄的技术专利获得审批。业内人士预测,屏下拍摄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将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全面屏大战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节点。

9,高精地图,一场被低估的战争_

本文来自“甲子光年”

在历史的交锋中,BAT间曾发生过很多著名战事:电商、支付、O2O、AI……而地图,一直是一场被舆论低估的战争。

2011至2014这三年,老牌地图厂商经历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命运洗牌。

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互联网巨头盯上了电子导航地图这个战场。巨头跨界颠覆“收整山河”,图商纷纷“被包养”——百度率先出招,在2011年4月推出百度地图手机版,2013年打出充满“互联网思维”的“永久免费”牌,占住了手机导航头把交椅,并在2013年收购图商道道通(长地万方);阿里在2014年4月收购高德;仅1个月后,腾讯以11.7亿元入股四维图新,并在同年收购科菱航睿。

但也是在“图商被包养”的2014年,一个影响了今天地图行业的新技术已在萌芽,那就是伴随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出现的“高精地图”——仅仅被收购7个月后,高德就在2014年11月开始与上海通用进行高精地图的合作,成为中国最早布局高精地图的玩家之一。

在自动驾驶、车联网这新一波技术和商业化浪潮中,高精地图的地位比移动互联网时的导航地图大大提升:

因为电子导航地图在移动出行时代只是锦上添花,高精地图则是自动驾驶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于是,在AI、5G、物联网、车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出行等一众热闹的新概念次第登场时,高精地图,这个被自动驾驶光环遮盖的行业,已展开一场更为复杂的战争。

火药味首先表现在创投市场。

今年2月,成立仅一年的,由百度外卖前董事长刘骏创立的宽凳科技获得IDG资本等机构的数亿元A轮融资;5个月后,由微软地图前负责人陶闯创立的wayz.ai也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去年,以四维图新前成员为主要创始团队的高精地图创业公司极奥科技连续在3月和年底获得了来自软银中国等机构的数千万元投资——从融资额看,高精地图赛道已和一些L4自动驾驶公司同轮次融资额接近。

放眼全局,觊觎这个赛道的却绝非仅是初创公司:新玩家除了创业公司,还包括滴滴、京东、美团等掌握场景的小巨头,以及地图行业客户的主机厂;老资格的一派则有最上游的高德、四维图新等图商,和站在图商背后、此前已重金投入地图行业的BAT。

如果你在招聘网站上搜索“高精地图工程师”,还会发现更有深意的结果:

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芯片公司,也在纷纷招募高精地图相关人才。

高精地图,究竟是一场传统地图行业的复兴,还是一场新时代的圈地运动?

高精地图:地图行业破局者

2013年8月末,许多跑“移动互联网”口的记者接到了高德发来的发布会邀请函,主题是“变”。

2000年前后成立的高德、四维图新等老图商,此前的主营业务是车载电子导航地图和PC端地图的to B生意,客户是宝马、奔驰、百度、新浪。地图圈和互联网圈一度井水不犯河水。

而在2009年之后,移动化浪潮渐兴,高德进军手机导航地图市场,开始从一家“闷声发财”的to B公司,转型知名度颇高的to C公司。这场以“变”为主题的发布会,正是要更彻底地宣告这种转变。

但就在发布会前一天,让高德始料未及的是,当时高德在手机导航地图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先宣布了自己要“变”——永久免费。高德不得不在当晚跟着表态:原价50元人民币的高德导航App即日起可免费下载。

到了第二天开发布会时,高德时任CEO成从武难掩不满,他说:“百度是互联网公司,本来就不应该收费”,“它的导航不专业”。

然而仅仅8个月后,巨额亏损的高德就卖身另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

高德卖身时,上线仅3年的百度地图已占领了手机导航市场66.3%的份额,豪取2亿用户;而高德运营利润则跌到-193%,2014第一季度就亏损4600万美元;也是在这一年,腾讯入股四维图新,收购科菱航睿;而百度则在此前一年就收购了图商道道通。

一位地图行业从业者不无惋惜地告诉「甲子光年」:“(地图)本来是互联网的上游,但现在却被互联网包养了。”

这场发布会前后的风波和高德后来的遭遇,是当时“移动互联网”浪潮对地图行业冲击的一个缩影:手机导航地图用更快的联网和更新速度、更好的用户体验、直接to C的商业模式加免费策略,冲击了传统电子导航地图市场。

经过电子导航地图的“免费”一役,手机导航App大范围普及,它的功能实际上部分覆盖了车载导航地图的功能,图商们过去向车厂收钱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冲击,偏偏做地图又是个高成本、高投入的行业,直接使得图商没了油水。

而现在,上一场电子导航地图的命运洗牌过去没几年,已进入商业化落地进程的高精地图,再一次改写地图行业。

在制图技术、功能和产业链地位上,高精地图都与此前的电子导航地图有较大差异。

IDG资本投资总监丁飞告诉「甲子光年」,高精地图主要给行业带来了3个变量:众包、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刚需。

众包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人工智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刚需则意味着更强的付费意愿。

地图的制作流程可粗略分为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采集原始数据,内业则是后期对数据的补缺、校对、标注和处理。

众包改变了采集数据的方式,也就是“外业”。由于高精地图对更新频率要求很高,过去自建专业团队采集数据的做法跟不上更新进度,行业普遍认为众包会成为高精地图的终极采集模式,而它带来的直接好处是降低了采集成本。

人工智能则提高了内业的效率:在后期处理数据时,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则能能提升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减少人力开支,并大大提升制图速度。

高精地图公司DeepMotion创始人蔡锐告诉「甲子光年」,目前DeepMotion在城区道路的数据处理上已能达到90%的自动化程度。“未来我们希望能做到100%的自动化。”蔡锐说。

另一家高精地图公司极奥科技CTO王雪坤这样总结目前高精地图制图上的效率提升:“我用外包来替换外业;我用人工智能来替换内业;我用自动化地图平台来替代原来的生产。”

“刚需”的好处则是,市场扩大,付费意愿增强——在出行和日常生活场景中,电子导航地图其实不是必需品,但在自动驾驶和智慧出行场景中,高精地图是“要人命”的安全基础保障,所以车厂、未来想做Robot Taxi(全部由自动驾驶车辆构成的共享出行服务)的运营商都有极强的付费意愿。

一名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高精地图这项技术至少能在3、4年内让整个中国地图市场扩张4到5倍。”

一时间,包括老牌图商、创业公司、BAT巨头、掌握场景的TMD小巨头等行业内上下游公司都开始布局高精地图。

摆在或明或暗各路人马面前的大致有3种定位:

1.底层——做卖license和相关运维服务的上游地图供应商,这是四维图新和高德曾经的主要商业模式;

2.中间层——为出行、物流等场景提供服务的“解决方案商”,如目前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开放平台的业务形态;

3.上层——打通到最终端,自己做应用商,比如普遍被看好的空间巨大的“Robot Taxi”运营者,类似现在的滴滴模式。

同一盘肉,不同的人看到后,心里想着的是不同的菜。

老牌图商:复兴大业

最先迈出步伐的是老牌图商。对他们来说,高精地图是一个“复兴”的机会。

此前,图商们曾有一次“到嘴的鸭子飞掉”的经历:2010年前后,车载导航地图市场起呈起飞之势,图商里仅剩的几个大玩家如高德、四维图新等被认为到了吃寡头红利的阶段。但地图App却在此刻异军突起,车载导航市场停滞不前,图商多年的投入并未获得预期回报。

另一方面,地图厂商在“捕猎新鸭子”时,又败给了互联网。

图商并非没有看到移动化的新趋势。2009年,是高德率先在苹果App Store上线地图应用,成为第一个制作手机导航地图App的中国公司,比百度还早两年;也是在2009年,高德在车载导航市场的老对手四维图新开始和诺基亚合作,为当时诺基亚的手机预装导航功能。

但最终,看到了先机的图商,却没把握住先机,不敌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百度地图”。毕竟手机导航App,终究是to C的消费互联网逻辑,相比刚上线时价格在141元的高德,百度一开始就没想靠地图赚钱,而是要做流量入口,坚定不移地以低价和免费模式快速铺规模。

而如上文所述,高精地图带来了三个变量:降低成本的众包、提高效率的AI和刚需性质,这使得图商们已经十分熟稔的to B车用地图路线的利润空间大大增长,to B重新成为一条大有可为之路。普遍和车厂打了十余年交道的老牌图商,“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吃到这块嘴边蛋糕的优势。

老牌图商中,行动最快的是高德。

一位地图行业从业者告诉「甲子光年」,2015年,高德曾去中国南方某高校实验室看引进的测绘车,当时一台车的价格接近一千万人民币,高德体验了两个月,决定下单购买。

前不久,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也在“汽车新生态论坛”上透露,高德在2015年就购置了由5、6辆造价800万的测绘车,组成了一只车队,在全国绘制了3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

另一家大图商四维图新也在今年5月22日,联手欧洲图商Here(已于2015年被戴姆勒、宝马和奥迪组成的“德国汽车联盟”斥资32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精度地图供应商IPC、韩国最大通讯运营商SK Telecom成立OneMap联盟,计划共同建立高精度地图全球标准。

在车载导航地图前装市场与高德、四维图新三分天下的易图通也宣布将把高精地图作为未来的重点,易图通已建立了自己的高精地图自动化生产线。

易图通董事长王志钢告诉「甲子光年」,他们的考虑是抢早不如踩准:我想搞清楚,市场什么时候到?如果市场到来时,我还没准备好,那我就输掉了。但如果市场还给我时间,我为什么要早做?”

易图通的逻辑是,在窗口期的阶段内,越晚做,设备越便宜,规格越正确,生产效率越高。“无论从设备成本和生产效率,从质量控制,以及规格的有效性,能尽可能往后拖,又不失去市场时机,这是一个最聪明的策略,对吧?”王志钢说。

从目前的“战果”来看,高德在to车厂路线上暂时领先。

高德已率先拿下高精地图的量产订单:2018年6月,高德宣布将为通用旗下搭载超级智能驾驶系统(Super CruiseTM)的凯迪拉克CT6 40T铂金版车型提供高精地图数据和后续的技术升级、云端更新服务。目前,市场认为Super CruiseTM处在L2.5级别。

不过一位地图行业从业者向「甲子光年」透露,据他所知,高德拿到的凯迪拉克订单,“一个license(授权)卖2000块,总计10000辆,总收入不过二千万,但是做这个地图得花几亿;而且做出来的图,到时候只有通用能用,无法用到未来L3级别的自动驾驶。

但能拿下大车厂的单子,也体现了高德的某些实力。多位和整车厂打过交道的行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年」,一般而言,车厂的合作态度相对保守,在想明白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前,车厂不会轻易开放数据和资源。

高德则通过与通用的长期接触积累了一定信任。早在2005年,高德就开始给上海通用提供导航地图服务;在2014年11月,高德就开始与通用进行高精地图的商业合作。

但是长远上,高德是否就安心做一个地图供应商?我们该相信韦东去年底的坚决表态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车厂之所以信任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原则,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高德,我们绝不造车。”

但他没说的一点,行业里已有一种普遍预期:在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真正落地时,它在应用层面的形态会是“Robot Taxi”。届时,买车和开车会成为小众需求,车厂则可能成为Robot Taxi的一级供应商。换言之,造车本身,未来可能不是最有利、最有话语权的环节。

这层隐隐的“远忧”可能是车厂如今既要做自动驾驶,也要做高精地图的原因之一——车厂也想往运营商的角色靠。

在高精地图领域,除了与图商开展合作外,部分主机厂已有了自己的布局:

2017年两会期间,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提交了《关于审慎放开地图精准测绘,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壁垒》的提案,呼吁政府授予一部分车厂地图测绘资质。同年,上汽集团收购了一家名为中海庭的图商,并称其在技术上已达到L4水平。

在这个行业内各玩家都在找寻新角色的阶段,高德也可能有基于地图的类似打算——做运营商。今年3月,高德试水顺风车业务,而且一上来就宣布对乘客和司机“双向免费”、“永不抽佣”。背靠阿里的高德,似乎已经有了切入下游应用层,做“共享出行”的想法和实力。

高精地图行业的一个想象空间就在于,有没有人能从地图切入,最后做成Robot Taxi运营商?

高德是这条路径上值得关注的“种子选手”。

其他动机:服务商、数据、平台

老牌图商和主机厂之外,其他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玩家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如果说老牌图商有一身做传统菜系的好手艺,这些带着新想法的玩家则搞出了“创意美食”。

比较典型的“新菜样”有三种:一是做服务,二是做数据,三是做平台。

第一条路径中,创业公司极奥科技是代表,旨在以高精地图为基础,开发更多针对自动驾驶或物流等其他行业的功能和服务,做“智慧出行”大市场里的地图服务商;第二条路径中,有已经占据“应用层”位置的滴滴、京东、美团等,它们出于对地图数据自主性的要求,开始布局高精地图——这些数据即使未来不变现,对滴滴、京东等自身的业务也能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第三条路上,目前最显眼的是百度:只有百度敢高调宣称,要把Apollo平台打造成自动驾驶的“安卓”,而高精地图将是这个平台的重要部分。

极奥科技联合创始人、CTO王雪坤,曾在四维图新任职多年。当「甲子光年」在沟通中提到极奥是新图商时,王雪坤说:“不,我们是地图服务商。”

王雪坤认为,图商是做地图生产和底层地图技术的,而地图服务商则要做到“中间层”,建设各种基于地图的能力,进而能直接服务场景:“地图是我们的基础,地图服务才是核心,对外输出的是连地图在内的整体服务。”

在这个逻辑下,高精地图不一定要服务自动驾驶行业,也可以“赋能”别的行业。

“我们的目标是把复杂的基于地理信息的各种服务,全都包装成即插即用的SDK、API,让各个行业很快把高精度的地图用上。比如物流行业,现在的地图上,限高、限重、限宽信息、卡车限行、专用车道信息都是缺失的,因此影响了物流系统的排单、预判和调度效率,快递有时会堵、慢或送错,原因就在这儿。物流公司不懂地图、技术,当然我也不懂物流,那我们就把物流需要的地图能力包装成中间件,把地图能力给这些企业。”王雪坤说。相应的,极奥科技目前的合作方,不仅有车厂,还有共享出行公司和物流公司。

选择了第二条路径的玩家,看重的是高精地图未来将沉淀大量社会位置数据。

有地图行业创业者这样举例,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但是靠数码相机赚到最多钱的却是Instgram,因为Instagram有数据沉淀。

多位采访对象的一致观点是,高精地图行业未来会形成类似导航地图行业的寡头市场:因为做地图成本极高,天然限制了公司数量,所以玩家不会太多;但单一公司又很难覆盖乘用、物流等各类场景和各家车厂、共享出行公司的需求,所以也很难垄断。

但即使是2到3个玩家的寡头市场,每个玩家能积累的数据量也是惊人的。

至于这些数据到底怎么变现?一种设想是做LBS服务,比如根据位置做精准营销、推送线下服务等。

“LBS服务这种导航地图时代就没成的事,换成高精地图就成了?比较难吧。”一位投资了某高精地图公司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他看公司时,不看这些未来故事,就看能不能扎实把地图做出来,把眼前的、和车厂合作的商业模式跑通。

而对另一类玩家来说,数据怎么变现不重要,数据本身更重要。

滴滴、京东、美团等切入高精地图领域的动机之一,就是数据自主性。如果他们自己不做地图,那只能购买图商的服务,而中国的大图商基本被BAT包圆了。BAT到底会不会对这些小巨头的数据感兴趣?他们的行业自律又能否抑制住这种兴趣?

选择了第三条路径的玩家,则最需要财大气粗的魄力。

一位高精地图创业公司高管这样像「甲子光年」解释地图为何有可能成为平台:“互联网年代的to C平台,最底层的是Windows,其实是IE,360为什么要做浏览器,谷歌为什么要做浏览器一样,这是当时的核心;移动互联网年代to C最重要核心不是那些APP,是安卓和iOS;那放到现在我们说的‘万物互联’也好,‘车联网’也好,这里面的核心是位置,地图是核心——你可以理解成MAP OS,这是高精地图最终的2C方式。”

实践中,百度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而且做的不仅仅是地图平台,而是自动驾驶的平台,百度前COO陆奇曾说过,百度Apollo要做自动驾驶的“安卓”。

今年初的CES上,陆奇又说了:“从长期角度讲,将来中国的高清地图业务要比百度当前的搜索业务规模大得多。”(原文为高清地图,但从陆奇的前后语境看,讲的是为自动驾驶服务的高精地图。)

在7月的Apollo 3.0发布会中,百度称已完成了中国30万公里高速/环路高精地图的制作。

今年初,Apollo与长安联合开发的基于L3自动驾驶方案的车辆已交付通过验收,但目前尚不知量产消息;8月下旬,和长安合作的L4级“阿波龙”自动驾驶客车第100辆下线,宣传稿说这是“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进入量产时代”。

对真正的自动驾驶来说,100辆显然是一个“高兴得太早”的数字。平台设想最终能完成几成,目前还没到评价时刻。

高精地图,一场被低估的战争

在高精地图行业暗流涌动之时,一道时间锁已隐约出现在道路前方。

丁飞告诉「甲子光年」,现阶段看公司商业能力优劣,其实关键就是谁家的车厂订单多:“ L2.5、L3级别的量产车,差不多在2020年、2021年集中上市,车厂现在就得开始找人做高精地图,就是今明两年的事。现在谁订单多,两年后路上用它地图的车就多,车越多,数据就越多,效果就比别人好,用得人会更多。”也就是说,在这批订单落定后,拿到单子、做出商用产品的人,可能获得网络和数据优势,与其他竞争者拉开身位。

易图通王志钢判断与之相似,窗口关闭的时刻可能就是2019年年底:“第一批用到高精度地图的自动驾驶量产项目会在2021年出货,那么2019年就会确定供应商,如果此时还没有完成规模化的高精度地图,就没资格竞标。所以对高精地图公司来说,2019年底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4个月后就可能到来的“时间锁”笼罩行业,高精地图行业到了第一轮竞争的紧张时刻,另一方面,高精地图却仍是一场被低估的战争。

与高光中撩人心弦的自动驾驶相比,高精地图之战在舆论和关注上被低估了。

虽然业内人士都了解高精地图在实现自动驾驶上的核心地位,但更底层的高精地图不如自动驾驶直观、sexy。以近90日的微信指数来看,高精地图比自动驾驶的热度足足低了两个数量级。

被“自动驾驶”光环遮盖的现状,可能导致高精地图在吸引资源、跨界招募人才上的难度更大。

被低估的更重要含义是,高精地图的“挑战性”被低估了。

在2019年年底的时间节点之前,大多数玩家都面临以下3个挑战:一是技术、二是资质、三是合作的摩擦力。

但行业内,各玩家在谈论关键挑战时莫衷一是,呈现出乐观和质疑的两极分化。

技术上,最大的一个挑战是,怎么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真正革新地图制作工艺。

包括极奥、宽凳、Mobileye、DeepMap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创业公司,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无需依赖高昂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众包”。

在自动驾驶完全实现时,众包的确会成为高精地图最自然的采集方式——因为每辆自动驾驶车都有感知环境、收集高质量数据的能力;但现阶段就使用众包,却需要极高的技术实力,因为目前,低成本众包数据主要来自ADAS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行车记录仪和智能后视镜上的摄像头,数据质量有限。

据极奥科技王雪坤称,这些相对低质量的数据是完全够用的——通过大量车辆的多次覆盖和后期对数据的拟合,目前,极奥在地物定位上,能达到横向5到10厘米,纵向5到20厘米,高5到20厘米的精度。

手握线下场景,拥有海量司机、车辆资源的滴滴、京东,也看好低成本众包的方向。滴滴已在2016成立了专门的地图公司滴图,在2017年获得了甲级导航地图测绘资质,并从微软等处招募了一支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

但一位地图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甲子光年」,他认为在自动驾驶还未大规模量产落地时,众包的采集方法不靠谱。

“众包没法保证每一段路段都能覆盖,都能达到相同精度。你不可能去做一个不均匀的花花绿绿的一张图来,不可能用,开玩笑。”

第二个难点是资质。

目前,获得了“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的公司只有高德、四维图新、易图通、百度等14家。理论上来说,没有测绘资质就制作高精地图是违法行为。

根据甲子光年的统计,近3年来,只有3家新成立的公司获得了甲级测绘资质(滴滴,中海庭和Momenta),其中只有Momenta属于初创公司。

在8月初的一篇采访中,wayz.ai创始人、同时拥有老牌图商易图通39.8%股份的陶闯透露“会找一家有资质的图商合作”,向市场释放了乐观信号。却在不到一个月后被打脸,被解读为wayz.ai合作方的易图通发出官方声明,称“根本不存在被借用资质的可能性”,并以“违反竞业禁止协定”为由,要求陶闯退掉易图通的股份。

可见,资质的相关政策如今仍不明朗,跨不过资质门槛的玩家有可能在竞争中掉队。

最后,要完成真正的商业化落地,绕不开图商、车厂等玩家的通力合作。

合作有多难?走平台路线的百度在各种场合讲Apollo的开放理念,说“要做自动驾驶的安卓”,来势汹汹。但开放的呼号,并未吸引到诚心的“小伙伴”。

在去年夏天“Apollo计划”发布时,包含了15家整车厂的50多家初始合作公司名单轰动一时,不过根据《经济观察家》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的采访,有车厂私下说:“虽然挂名了,但与百度并没有实质性合作。”“只是想蹭百度的热度。”

高精地图的玩家们,如今正在进行一场道阻且长的跋涉,这很像《夺宝奇兵》里古墓探险的经典桥段:14个月后的时间锁,是前方不断下降的石门,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会被困在石室,陷入无路之境;而眼前横着的几大挑战,却是不时干扰主角的机关和敌人,拖累着你不能奋力向前。

这种情境下,一看敏捷身姿——即找到新模式,跟上新变化的能力;二看肌肉、体能——把问题真正解决的攻坚能力和背后的资金实力;三看临危不乱的沉着——在合作局势复杂、高精地图话语权争夺升级之时,不被市场杂音扰乱,冷静看准方向。

高精地图这场被低估的战争,就要到戏最好看的时刻了:一批玩家将被抛下;另一批玩家则能像印第安纳·琼斯一样在石门即将关闭时惊险通关,等待着他们的,是未来更精彩的冒险。

END.

文章TAG:2013ces2013CES什么时候举行2013ces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