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华为 > bose音频眼镜,bose博士耳机 重的soundtrue 算入门级吗音质怎么样

bose音频眼镜,bose博士耳机 重的soundtrue 算入门级吗音质怎么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21:35:35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bose博士耳机 重的soundtrue 算入门级吗音质怎么样

电流声? 笑话! bose会有电流声?! 那多半是你的音源设备的问题,当然,bose坏了也是有的,但是bose 的品质我是绝对相信的。 怎么样么你可以去店里试听啊,我想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bose博士耳机 重的soundtrue 算入门级吗音质怎么样

2,博士 新款bose soundlink mini ii 2和 丹麦 bo beolit 15 哪个音质好 搜

这两款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b&o的15 体积比 bose soundlink 3都大几倍,根本没有可比性。bose mini是便携式音箱而b&o的15其实就是有个拉杆的台式音箱。 音效来说我感觉和bose soundlink 3不分伯仲。 b&o的15之所以一直卖不好其实因为性价比太低,体积太扯蛋。如果是让我选择我宁愿选muse hub音质好性价比也高,再不济也是bose 3。
我现在用的是B&O A9的无线音箱,音质不错,也很有设计感。蓝牙音箱在信号上是不如WIFI音箱的。我倾向于推荐B&O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博士 新款bose soundlink mini ii 2和 丹麦 bo beolit 15 哪个音质好  搜

3,什么是智能眼镜

什么是智能眼镜?智能眼镜是指如同智能手机一样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软件安装来实现各种功能的可穿戴的眼镜设备统称。它是最近几年被提出而且是最被看好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之一。其具有使用简便,体积较小等,特点公众普遍认为智能眼镜的出现将会方便人们的生活,因此它成为了很多品牌的重点研发项目,被视为未来智能科技产品的重要增长点。 Bose新品智能眼镜就是一款音频太阳眼镜,刚上市的时候我就去店里试戴感受了很久,果断就下手啦!单单从外观来看,你可能联想不到这是一款智能眼镜,拿在手上完全是一个潮品,分分钟钟让你扮酷指数直线上升。不多说,上图自行判断~ 这款Bose智能音频眼镜不止是造型酷,听歌效果更是一流,它镜架两边位置有小巧Bose扬声器,戴上眼镜能通过蓝牙连接Bose Connect应用程序,就能轻松完成任何设置,走在路上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360°音响效果让我我分分钟钟感觉自己走路带风,而且身边人几乎听不到我的音乐,这感觉太棒啦! 另外要说一点,这款Bose的智能蓝牙眼镜的质感非常棒,听说这方形镜片专为亚洲人设计,因此戴上去完全吻合、稳固舒适。再加上它还能阻挡99%的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根本不用畏惧阳光伤害。对了,除了听歌还能接听电话,感受到黑科技的强大了吧!你可以先去店里试试,感觉合适的话就可以入手啦,我是觉得买入不亏!
智能眼镜,也称智能镜,是指“像智能手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智能眼镜可以由用户安装软件、游戏等软件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智能眼镜可通过语音或动作操控完成添加日程、地图导航、与好友互动、拍摄照片和视频、与朋友展开视频通话等功能,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眼镜的总称”。
解放双手!!想想你抱着一堆东西时,来了个重要电话。在登山时,险峻的地方想拍照,但是双手又拉着安全绳索。不过智能眼镜的最终发展方向还是希望让电子产品融入生活,而不被感觉到。望采纳!!!

什么是智能眼镜

4,bose soundsport怎么样

认识DR.AMAR .BOSE(BOSE博士)的人相信不会很多,但是以他名字为商标的BOSE牌BOSE音箱早已蜚声国际。今天的BOSE公司已是全美国最大的扬声器厂家之一,总部坐落在美国麻省,单是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师就有几百人,是一家全资独立公司。BOSE公司的产品最大特点是放弃了沿用多年的中、高音号角式设计,而是采用了全音域扬声器,减少失真,提高保真度   Bose公司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教授Amar G. Bose博士创建于1964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扬声器生产商之一,也是业内“原音重现技术”的革新者。   Bose在科技上的新发明层出不穷。音频导波管扬声器技术是Bose历经14年的研究成果,并获得美国发明家奖,应用到此技术的民用产品有Bose的Wave?系列产品。   传统观念认为,美妙的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低音部分,往往要用很复杂的系统甚至巨型的扬声器才能表现。而Bose发明的音响气量流扬声器技术正是突破传统,既能重播出富有气势的声音,又摆脱了巨型复杂的设计。手掌般小巧的Bose致宝箱能够传送出丰富的立体声效果,绝对是前所未料的奇迹。   在大型场馆扩声系统应用领域,Auditioner? 试听系统是Bose公司另一项技术上的突破。在建筑物还未开工前,甚至只有建筑的设计图,试听系统可以有效帮助专业音响设计人员挑选最适当的音响配置、选择最佳的安装位置,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风险并达到自然、清晰的声音还原效果。   Bose Lifestyle? 悠闲智能家庭影院系统开创了一体化家庭影音的系统解决方案,体现了崭新的概念和尖端科技的完美结合,不仅表现效果令人震撼并且作使用非常人性化。   今天,Bose 的声音遍布全球,从奥林匹克运动场馆到西斯廷教堂,从美国航空航天局到日本国家剧院。无论在家中或是路上,无论是大型户外场馆或是高端商业场所,您都可以听到一个广受推崇的品牌,那就是Bose。   BOSE的音响虽然好,但是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有关这方面的详细信息你可以多去论坛上看看。
楼主,bose你就不用怀疑了吧! 美系摇滚风格,佩戴舒适,不易脱落! 貌似我最近看到是599? (*^__^*) 嘻嘻……

5,智能眼镜到底可以干什么

说到智能眼镜可以干什么,那可多了去了。,智能眼镜可通过语音或动作操控完成听音乐、看视频、添加日程、地图导航、拍摄、与朋友展开视频通话等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Bose智能音频眼镜就是一款音频太阳镜,它可以实现戴着太阳镜来听歌、接打电话等功能。原理是在这款太阳镜的镜腿位置塞入了微型的扬声器和麦克风,并且出音的方向刚好直达耳朵,因此戴着太阳镜,耳朵就能感受到类似音箱的聆听体验,是Bose的一款新品。 戴上Bose智能音频眼镜,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就可以听手机上的歌曲。因为耳朵里没有塞东西,既听着音乐,也能接收外界的声音,这点比封闭式的耳机要好很多。而且只有自己能听得到,周围的人是听不到镜腿里传来的声音的。像音乐播放与暂停、电话接听与挂断的功能,是通过Bose智能音频眼镜右边一颗独立按键完成的。 倘若你外出有戴墨镜遮阳、戴耳机听歌的习惯,不妨可以试试Bose新品:智能音频眼镜,探索智能眼镜有什么功能。这种新的听歌方式,说不定会让你喜欢上它呢~
智能眼镜,有导航可语音,外表和普通眼镜一样 科技 科普
歌眼镜配备了一个投影显示器,一个能拍摄视频的摄像头,镜框上有触控板。它还带有麦克风和喇叭,各种传感器,陀螺仪,还有多种通信模式。谷歌眼镜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日历、语音搜索、google+、时间、温度、短信、拍照、地理位置、音乐、搜索和摄像等功能。此前曝出的拍照样张显示,它的拍照效果十分优秀,可以与卡片相机媲美。
智能眼镜是新一代的可穿戴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具有类似投影的AR技术,嵌入手势识别系统,可以眼球操作,在极大程度上解放双手,提高办事效率。嵌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扫描,信息处理,虚拟成像,语音提示,拍照摄像等功能。实现以往各种设备功能不全,携带操作不便等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导航,实时信息提醒,信息检索,云端数据同步等领域效果显著。

6,蓝牙音箱之五代十国便携篇

本文所用样机绝大部分由京东商城提供,深表感激,特此鸣谢!

三国远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当然五代十国也未必算是;

08年远不是音频圈最精彩纷呈的年份,如今应该也未必算是;

历史的车轮在往前走,无论大棋盘还是小棋盘都在往前走,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却总能有英雄故事增光加色,让眼前的这一切更显流光溢彩。

而我等平凡生灵,莫大的幸事便是见证这一切,若尚有余兴记下几笔纷呈,胡乱分享与人,更是足慰辰景, 不负光阴……用大白话说就是:一个该死的音频写手却怀揣了半颗史笔之心,可笑也罢,不自量力也罢,这的确是我本人。

这个本人,一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了——在这么一个音频产品进入门槛较低,村长都敢扯旗称诸侯的年景里;在这么一个鱼龙混杂,好价未必好声,便宜也会有良心货的奇怪市场里——把市面上有代表性的、卖得比较火的蓝牙音箱摆到一起,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能力所限,本文只请到了十五个主角,不能再多,再多就乱了——每个也没法写很多字,只能略略勾勒出大致的性格魂魄。为了让您对本文的套路有所准备,在正文之前,请先看一个范例。

嗯,范例完毕,正文分成三部分,开始~

百元组(价位500以下),共计五款,按价格由低到高排序分别是:小米小钢炮二代、先锋BA202S、漫步者Bun、JBL GO以及猫王小王子。

小结:500以下是蓝牙音箱的型号最多的区域,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不可能做大范围的试听评价,以上几款算是抽选了较有代表性的型号,目前来看大牌子且销量大的东西总体还是更为靠谱的。听流行为主的话漫步者BUN和JBL GO都可以考虑,前者功能要更多些。不过更推荐素质王道的先锋BA202S,以及外观骚浪贱的猫王小王子,这两个或许要加点预算,然而仅仅更广曲风适应性这一桩已经足够成为理由,好歹能听点儿乐器编排较为复杂的音乐对吧?当然太复杂的还是不要想了~这毕竟只是小玩意儿,功率体积在那摆着,就使用场景来说也就能hold住十平米以内的房间,空间再大些就力不从心。

千元组:价格区间500——1500元共五名选手,按照价格排序,分别是来自UE的BOOM、飞利浦旗下的BT6000、创新出品的IROAR GO、JBL Charge 3以及漫步者M7:

小结:500——1500这个跨度看起来略大,实际上拿出来说事儿的五款产品大致还是集中在千元左右,千元价位整体来说比500以下那几款普遍体积更大,在功率、喇叭尺寸、共鸣腔设计上也占有一眼便知的先天优势,音质普遍更好那是必然的。但这并不代表每款都物有所值——这里面UE BOOM很划算,创新IROAR GO很诚意,而JBL Charge 3如果按一千多的标价卖就没啥推荐价值了(不过我搜了下淘宝,这型号很多店在按七百左右销售,若是这个价格,那还是蛮说得过去的)以上三款都能hold住二十平的屋子,M7的话三四十平也没啥问题。至于飞利浦那款BT6000,则代表了这么一种消费风险那就是: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音频产品,总有一些是用来扯淡的,谁买到谁倒霉啊……

贵族组:1500元以上,共有五款各自为:Beats Pill+、B&O A1、Bose SoundLink Mini2、Bose Soundlink、B&O A2~

小结:之所以叫贵族组,也并非多贵,而是说便携蓝牙音箱到了这个价格也就差不多了,能hold住的屋子面积依然只是20——40平比上一组强不多少(Beats Pill+除外)。综合来说,这个系列里我比较推荐的是B&O A1,其次推荐的是Soundlink Mini2。至于体积更大的那两台,自然有其可取之处然而毕竟不是很便携,这点跟漫步者M7情况类似(M7声音不输给这二位,功率还更大些)。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点就是这几款的行水货差价较大:国外代购的A1和Mini2价格算下来能接近创新iRoar Go(务必警惕打着代购名号的假货商),话又说回来A1、Mini2、iRoar Go这仨声音本就是一个档次的,都算是把体积和音质中和的非常好的代表作品了。

文末,表达下几点遗憾:

一个是没有进行诸如续航、aux和蓝牙音质差异之类的系统测试,不过基本上都能接近标称续航,aux音质也和蓝牙连接差距不大,这样一笔带过算我偷懒了,那样搞的确是……不光我累,读起来也会觉得太啰嗦。

另一个是遗憾是眼看索尼要出换代音箱、Bose和B&O也在这个节骨眼上发了新品,左思右想还是不等那几款了,省得跳票太严重,以后再补新品评价吧。

我曾经跟朋友讨论过,关于国内便携蓝牙音箱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得出的看法是大部分人买来之后还是在卧室或寝室用,毕竟买这个的主要是年轻人,而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太懒太累太忙碌,户外使用的情况实在有限——这也是本次文章忽略续航、防水这些边边角角,只着重聊音质的缘由。

另外大家在摆放蓝牙音响的时候,建议放在坚硬的表面上(扔被子上什么的必然对出来的动静产生不大好的影响),若是在室内这种封闭空间的话最好关门关窗并且音响的背部离墙面保持一定距离(视乎型号不同这个距离在20cm——50cm之间浮动,自行尝试即可),好的摆位有助于获得最佳的聆听效果。

最后声明——本文没收厂家一分钱,虽然这中间也有人托关系找我,然而完全没鸟他。文章或有疏漏,且不可避免的含有个人视角带来的主观因素,但我自觉已经尽力,若能对您或者身边亲朋起到少许参考价值,便已十分欣慰。

五代十国虽乱,大宋天下不远,愿大家都能善待自己,多去户外散步锻炼,有个好身板儿,你才等得到全国只有一百零八名罪犯的那天~

7,Bose 降噪耳机的王者宝座悬了

但凡谈到消费级别降噪耳机,必然躲不开 Bose 的 QC 系列。

QC 系列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在保证佩戴舒适度的同时,提供相当好的降噪功能,并且对不同消费者使用习惯的不同场景,也有多款产品可以选择。直到上个月,我还一直都在用我两年前购入的一台蓝色限量版 QC35。

一年将近 50 次的飞行让 QC35 成了我这两年来,仅次于 iPhone,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设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有不少厂商也推出了自己家的降噪产品,但在综合体验上能够匹敌 Bose 家 QC 系列的,完全没有。

8 月底的 IFA 展会上,Sony 发布了自家第三代的降噪式头戴蓝牙耳机 WH-1000XM3,官方表示降噪能力提升了 4 倍。但因为三千元左右的售价着实不低再加上逛展匆忙,确实没几乎仔细试用,我没有抓住在柏林抢先购入这款 Sony 家降噪旗舰的机会。

当然,放弃那次购买机会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囊中羞涩,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实我之前也短时间体验过 Sony 家 WH-1000X 系列的前两代产品,虽然这款产品诞生之初就对标 Bose 家降噪旗舰 QC35,但前两代产品确实与 QC35 还有挺大差距,再加上这两款产品售价并不坚挺,不仅仅是经销商渠道,Sony 自己时不时都打折扣促销,以至于 1000XM3 出到第三代时候,我还是态度谨慎,不想轻易入坑。

但在柏林简单上手时候,我对 1000XM3 其实还是有了个初步印象,先不谈降噪水平,佩戴舒适度和整机重量确实比前两代好了不少。于是刚好自己 QC35 用了两年实在太旧,又借着一周前在日本出差的机会,入手了这款 WH-1000XM3,准备换个阵营体验一下。

一周的体验时间,下面的内容会重点从以下几个维度谈谈我对 WH-1000XM3 的体验:

1. 机身做工和佩戴舒适性

2. 降噪能力和音质

3. 续航能力和使用便利性

“Bose 化”的轻量机身,依然对大头不是很友好

要知道对于头戴式降噪耳机这种长时间佩戴的设备来说,舒适度是非常关键的。Sony 在做 1000X 的前两代时候,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于耳机质感的要求,用了大量的皮质材料,所以导致耳机很沉,也很压头。

1000XM3 应该说 Sony 在保持原有外观设计的基础上改变了思路,用了更多塑料材质,使得机身的整体重量降低了 20 克,整体重量降低到了 255 克。将近 10% 的减重非常直观让耳机一上手的感觉就变得更轻。

(再次感谢虎嗅团队曾西瓜老师的出镜)

而为了让佩戴感更加舒适,WH-1000XM3 也调整了头梁造型以及增大了耳垫面积,提升了佩戴感受,与前两代完全不同。

有得必有失,大幅减重就意味着对于轻量化材质的追求,用上更多塑料的 WH-1000XM3,会让你有更加熟悉的“Bose 质感”。毕竟佩戴感一直是 Bose 的强项,Sony 学习借鉴也是应该的。但是,Sony 为了一定程度降低机身塑料感,给机身的塑料外壳加了一层类肤质涂层,其实略微有点画蛇添足,比较容易粘油刮花,我入手黑色版本仅仅是用了一周,机身就看上去不是很新了。

但相比于 QC35,WH-1000XM3 的佩戴感受虽然可以几乎打个平手,但还是差了一点,耳罩稍微有点大会容易让人更有压迫感,另外在同时对比 QC35 和 WH-1000XM3 时就会发现,虽然两款耳机的头梁都非常轻且弹性很好,但是 WH-1000XM3 头梁顶部的收窄程度要比 QC35 更多,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头大用户来说,WH-1000XM3 会稍微有点夹耳朵。

整体来说,WH-1000XM3 对佩戴感这一层级的提升,已经补足了前两代产品的最大硬伤,让 Sony 有了和 Bose 抗衡的资本。

降噪耳机最佳音质,降噪能力大幅提升

音质一直是 Sony 家降噪耳机的优势所在,WH-1000XM3 驱动单元对比上一代没有什么大变化,但处理芯片换成了全新的 QN1 处理器,除了能够大幅提升主动降噪能力外,还有 32 位音频信号的处理能力同时集成了 DAC 和放大器。

说起来挺抽象的,更直观的描述是,对比上一代产品 WH-1000XM2,音质提升不多,但比 QC35 的音质强了不少。

不过从我个人体验而言,WH-1000XM3 的音质还是 Sony 味道重了一些,虽然不如一些美国品牌偏向重低音,但 WH-1000XM3 整体上还是低频多,高频淡,好在 app 内能调节声音输出,降一点点低频会更舒服。

刚刚说到了 QN1 芯片对于 WH-1000XM3 来说最大的提升点在主动降噪能力,Sony 宣称主动降噪能力提升了 4 倍。一方面是更大的耳罩能更好堵住你耳朵,一定程度上就提升了被动降噪能力,另一方面是芯片计算能力加强后,耳机对低频和高频声音整体的降噪能力都提升了不少。

再谈对比 QC35,WH-1000XM3 的低频能力与 QC35 相当,也就是对于飞机轰鸣声,室内空调声这类降噪能力都做的不错,人声这样的高频声音,WH-1000XM3 是要超过 QC35 的。

所以在降噪能力上,WH-1000XM3 可以说最少和 QC35 打了个平手,甚至在一些场景超过了 QC35。

WH-1000XM3 对于场景自动识别调整降噪级别这个功能就不多说了,和前两代差不多,识别速度不快,不好用。但内置气压计,耳机可以根据海拔、周围噪声、甚至你的发型、是否戴眼镜等条件对降噪表现进行优化这个功能可以被打很高分数,在飞机长途飞行时候,对于整体降噪体验有非常大提升。

Bose 真的要重视这个对手了。

续航接近满分,但也有让人糟心的设计问题

从 QC35 换到 WH-1000XM3 后,让我个人感知最明显的提升并不是佩戴感或者是降噪能力,而是 30 小时的续航。日常通勤一周不用充电,十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也完全足够。10 分钟充电可以听 5 小时的快速充电也是非常好用的功能。

这一点,还是比 QC35 强。

但是在日常使用中,WH-1000XM3 还是有让人糟心的设计。

除了刚刚提到了机身涂层容易脏的问题,WH-1000XM3 的开关设计有点让我崩溃,WH-1000XM3 是按钮式设计,开关机都要长按,这也就意味着你要么得盯着开机键旁边的小蓝灯,要么就得戴上耳机听一个“Power on/off”的人声提示,相比于 Bose 完全不用看就能操作的推拉式开关,这样的按钮的设计实在是有点反直觉了。

所以如果按照上面几个维度来看,WH-1000XM3 补足了之前的短板,几乎在评判降噪耳机的所有方面都能和 Bose 正面对抗了。而作为一个用了两年 QC35 的人,WH-1000XM3 也是我第一款推荐的 Bose 之外的主动降噪头戴式耳机。

最后说点实际的,国行 2899 的定价还是有点高,Sony 自己时不时就会给自家产品打折,其他渠道价格也能低个四五百,所以如果不是特别着急,可以观望下价格行情。

有问题,评论区见。

今日福利:

来评论区留言,被精选成功即有机会获得虎嗅F&M节年轻人福利票。这里有你能想到的101种不同的年轻人,创造101范薇、中国新说唱Max马俊……就等你了!

8,耳机简史5分钟带你了解近代耳机史

说起耳机简史,有很多东西不得不提,就像大家普遍认为DT48和拜亚小孙女的故事,其实之前还有一些故事,DT48并不是准确的开端。DT48可能是模仿西电的耳机,只是换能方式改为了动圈,而西电这个的耳机设计是买的一个美国人的个人设计。

很多产品基本都是因为工作需要,甚至是战争需要才会诞生,但真正的发扬光大主要靠民用量产。就像有些品牌能蛇吞象,就是因为强大的民用基础。众多高端品牌被民用品牌搞定就是实例,就像耳机的诞生它是接线员用的,大概看了下重量真心恐怖,哪个年代体力劳动者都蛮辛苦的,烧耳机的小年轻们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几年之后才会有了民用款,感觉那个时候欧洲贵族用东西都喜欢手持,难道是为了优雅?用眼镜,也是喜欢手持,感觉手持这个设计挺好,省得让鼻子受罪,也让眼睛不过于劳累。耳机手持设计估计是为了防止破坏发型?估计当时这玩意儿也就贵族消费的起。

美国人在厨房里搞出来的耳机,相对上面更像耳机,可以当作世界第一个耳机,据说兜售给美国海军了,但貌似没申请专利,像不像歌德?

终于到了拜亚的dt48登场了,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世界第一支量产耳机。

AKG第一个旗舰 K120登场,现在想想貌似就森海最会做生意,质量也是相对最稳定的,反正我接触到的是。AKG退出电影器械做耳机。

高斯的立体声耳机问世(世界第一个立体声耳机),他家的PP曾经也号称是乔丹最喜欢的耳机,我觉得应该是乔丹没头发所以喜欢,那玩意蛮夹头发的,但设计上确实很厉害。

STAX静电耳机问世(世界第二款静电,第一个是森海加出的,下面讲奥菲斯一起说),没错STAX就是世界上比较早玩静电的,努力耕耘了很多年。现在已经被我大中国漫步者拿下,希望这个品牌会越来越好,千万别烂在我们手里。

59年AKG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开放式压耳式耳机K50,据说卖的很不错,然后65年出了K60符合人听觉特征的耳机。

AKG当年也是很激进的,根据用户喜好自行调整声音,当年AKG就这么玩过。高斯PP也借鉴了这一点,就是通过单元距离耳朵距离来改变声音,akg这款型号是 k180。

上面刚提到静电,除了提欧洲和日本的,美国的高斯也要提一提,68年koss出第一个量产的静电ESP-6,另外还有个ESP-9。

74年K140的全罩耳半开放设计大获全胜,后来的设计很多都参考这个结构。

Walkman大法开始发威,sony做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便携耳机。

还记得我说过耳机破坏发型的事情么?后来就解决了,不过到了97年香港回归才出现。记得上学时候见过一个同学戴这种耳机,他就是头发留的比较丰盈的那种男孩。感觉耳机帅到爆,不过那时候没现在那么疯狂,只要是个原装正品耳机都觉得声音不错,当年的感动再也找不回,珍惜自己的第一次。

BOSE成立是因为不满意当时的扬声器,这个品牌创始人是麻省理工的博士,致力于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2000年以前,降噪耳机是为了飞行员等保护听力用,之后才应用于大众,当年可谓是首开先河。

HD414可以说是森海辉煌之路的开端,无心插柳却销量100万。不过这个型号的数字一看就知道是工程师起的名字,因为他们一般用的黄金分割比例是(1.41:1),后来akg还出个141就是来对抗森海,其实那时候森海很多方面,还是不如拜亚和akg的,但会把握市场,会营销才是最主要的,笑到最后才是王。

静电耳机里大家应该都知道森海奥菲斯才是真正的KING。不过森海的第一支静电并不是奥菲斯,而是另外一个(1977年的unipolar2000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静电耳机),第二支就压倒专注玩那么多年静电的STAX,我觉得最大的功劳可能是与纽曼的合作(纽曼静电话筒早已领先业界,后来森海与纽曼合并),不然森海不会在静电上有这么大突破。

其实耳机发展史上,早就有人想革了耳机线的命,你看93年森海就出了红外线耳机IS850,森海就是想当耳机界执牛耳者。

95年森海又出了RF无线耳机。

欧洲耳机巨头们其实争的蛮厉害的,森海最早也做过一个系统把音响扛肩膀上。AKG的设计还是更上一层楼,我估计高斯pp就有点参考这个设计。K1000估计是个发烧友都知道,不过这个设计现在来看也是漂亮的紧,虽然AKG没有搞静电去媲美奥菲斯,但动圈玩出新高度,媲美静电真不只是像现在全靠吹,K1000我相信打动了不少人的耳朵。百家争鸣是好的,创新是好的,同质化就不好了,比如现在耳机越来越调音大同小异了。当然创新更多的是个人,而不是机构,机构毕竟是追逐利润的。

感觉美国人还是最会做生意的,现在看BEATS的套路很新颖,各种明星且粘着时尚。在耳机界,其实最早这么玩的是高斯。它推出世界第一个明星签名耳机Beatlephones。

定制耳机的先河其实不严格说来,算sony开创的,因为R10是先付钱预订才给做,跟现在的定制是不是有点类似,它在很多人心目中,也是动圈耳机的KING(K1000不严格说是挂俩音箱)。据说当年只做了1000多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价格飞涨,sony当年设计制造的东西,你从来不会觉得,贵是它的缺点,而是你的,大家都觉得这东西贵的理所当然。现在的sony····嗯,挺好。

发现没有?这个流水帐,老出现森海,不得不说,老森海是真的会玩。HD600是四届金耳朵大奖获得者,样子也是经典的延续,从HE90、HE60、HD580(580是周年纪念款)延续而来。其实全罩耳耳机是参考了耳廓结构对声源定位作用非常有利而来的,对结像和空间都有很大作用。另外大家对森海家的HD一直都有误会,并不是高清的意思,而是德语缩写,指动圈扬声器,HE指静电扬声器。

说完森海的不得不提AKG的旗舰了,这货当年比较黑科技的就是单元的厚薄以及结构。其实熟悉AKG的都知道它出过头戴K240 SEXTETT,为了更好的全频段响应,运用了黑科技叫从动振膜技术,后来这货就风靡了各大录音棚。当然旗舰不是它了,是K501运用了异厚Varimotion振膜,没记错的话,akg的动圈话筒也用这个技术,不过我还是喜欢森海的动圈麦,舒尔也不错。

另外咱们看看AKG家便携收纳耳机的雏形K1,实在是有点丑了,怪不得后来的PP发扬了这个设计,这货实在是奇葩,还是后来的K 2、3、4都正常一些,看外形很像热销的K450的祖宗们。

乔丹最爱耳机KOSS PP(就说美国人最会做生意)也上榜了,我真觉得它的优点设计基本仿照AKG比如单元摆放形式有点K1000的意思,理念有点K180的调整离耳距离个性化声音,K1的头梁改进成这个模样。让两个头部支撑点来增加单元与耳朵距离(距离三档可调)来减少低频(收纳的设计也不错,虽然夹头发,但利用钢条弹性调整佩戴,卡扣型极致收纳。虽然设计上有借鉴,但真的是设计上极为巧妙且省料,如果这个设计换个更高素质单元,优化下应该会再卖五十年。当年有人拿宇音家的耳挂用这货的支架玩,不过宇音那个没怎么卖),这货真的是低频轰炸机,当年拿着听摇滚什么的还不错。

MX500是森海进军平头的第一只塞子,我想没有烧友不知道它的,据它公模出的耳机太多了,比如潜25、晨光的等。MX980以及MX985是这个系列最好的,无论从声音、设计(感觉到现在都没几个平头塞能比得过它的设计,先不谈声音和佩戴,光样子都想让人掏荷包),当年也被烧友称为平头王者,平头最后的尊严。

铁三角开始进军耳机界,其实最早做拾音器的,后来才玩耳机。ATH其实是它家获设计奖的静电耳机的前缀,他家第一支耳机并不出名。我对他家的空气系列和监听M系列都比较感兴趣,有兴趣朋友可以去玩玩M系列,还是不错的,素质上还好于sony的监听系列。

双振膜出现的时间也很早,感觉欧洲的黑科技耳机公司,应该属AKG了,这个就是双振膜耳机,后来还出过四声道的。

相约98,森海出了世界第一个无线入耳。

2001年,IPOD崛起(搭配小白大概卖了3亿条),SONY被搞的吐血,如果SONY不那么固执,我想世界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微软也参加过这次战争,出的ZUNE我想大家都见过(银河护卫队里出现过),后来因为卖不动成了洋垃圾,很大部分都进了中国,现在淘宝还有卖200多元一个很新,想一下微软扔那么多钱,生产了一大堆,后来因为占库房,卖不出去,都当垃圾扔了。再之后是BEATS出现,真的是耳机界群起攻之,苹果收购真的是让Dr博士赚翻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时尚时尚最重要,不过BEATS现在调音好很多了,不像有些耳机调音完全无章法。

2002年左右,大家的审美跟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向同一个方向走了,不像之前的百家争鸣了,对于喜欢听音乐的不知道可喜还是可悲。

另外一方面随着舞台监听的需求,原本用于助听器的动铁单元开始走进人们视野,小巧、隐蔽、解析好、隔音好等特点,美国品牌开始把它发扬光大,用于普通人嘈杂环境听音乐。舒尔(不多介绍了,大家都太清楚了)、音特美(声学的深入研究,音特美实现让小耳塞可媲美当时顶级动圈耳机的程度)、威士顿(声学研究30年经验,缔造很多经典款)等。

后来的事情我就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了。虽然本文会找到一些所谓的节点作为一段历史的标志,但其实有时候有很多细小的但很重要的东西会被忽略过去,当然我也很想梳理清楚,为大家涨涨姿势,但实在是见识不够,只能关公面前耍大刀的,大概戏说一下了,参考了过往大佬的时间线,文字自己凭理解和积累写了一些,大家就当看个乐呵,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毕竟历史大致就这么一条,另辟蹊径是不可能的。最后个人觉得真的不要以为任何个人会比厂家更清楚自己的产品和发展方向,这些产品真的像厂家自己的孩子,知根知底。

看完如果觉得还不错,请尽情分享~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耳机杂谈CLUB 小程序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9,智能耳机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巨头都看重的下一个大事件

编者按:日前,《快公司》杂志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讨论了智能耳机(hearable)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文章中指出,“智能耳机”将是下一个大事件,如果有可能开发出一款通用的入耳式计算终端——智能耳机(hearable),让消费者可以把手机放在抽屉里,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中,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想掉队。

2016年10月,一群科技行业大佬花时间从一家名为Doppler Labs的创业公司那里得到了一个产品Demo。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各有一个,苹果互联网首席执行官埃迪·库伊(Eddy Cue)和苹果Beats耳机集团的负责人吉米·伊万(Jimmy Iovine)也各有一个。其他如亚马逊、Facebook、谷歌和腾讯的高管也是如此。

戴上Doppler的Here One无线耳机预生产版本,他们体验到了这个设备消除不必要的背景噪音、放大房间中特定人的声音,甚至与用另一种语言说话的人交谈的能力。大约半秒钟后,一名Doppler工作人员用西班牙语问了一个问题,佩戴设备者听到的是由电脑翻译成的英语。

至少有两家公司提出了非正式收购邀约,但没有一家公司提供足够高的价格来说服Doppler放弃推出重大新产品的梦想。但是,它的销量未能起飞,一年后这家公司就关闭了。但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在关闭后的几周内,有超过一半的Doppler顶尖技术专家都加入了科技巨头公司,从事同样的工作。

现在,《快公司》杂志已经了解到,亚马逊、苹果和谷歌各自都有很高优先级的项目来处理Doppler遗留下来的问题。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三家公司正致力于将助听器的实用价值与一副高端耳机的娱乐价值结合起来,打造一款产品,而且可能还不止于此。由于这三家公司都宣布了进入医疗保健领域的计划,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在设备中添加健身和健康监测传感器,来为从计步到测量血氧饱和度的所有事情服务。虽然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如果有可能开发出一款通用的入耳式计算终端——智能耳机(hearable),让消费者可以把手机放在抽屉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想掉队。

“最终,我们的想法是从智能手机上窃取时间,”Doppler的前音频工程主管金茨·克利马尼斯(Gints Klimanis)说。“智能手机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消失,但是语音命令和听觉的结合可能会成为任何自发行为的主要交互入口。”

亚马逊、苹果、谷歌和微软的发言人都拒绝对这篇文章发表评论。

为什么是智能耳机?为什么是现在?

五年来,Doppler和其他创业公司一直在试图将声音质量、续航能力和其他非常酷炫的因素结合起来,打造出一款在大众市场上热卖的智能耳机。但都失败了。那么,为什么科技领域的大佬突然对此感兴趣了?因为个人语音助理——如亚马逊的Alexa,苹果的Siri,Google Assistant和微软的Cortana——突然成为自iPhone普及触摸屏以来最大的交互革命。

Strategy Analytics的分析师克里夫·拉斯金德(Cliff Raskind)说,我们渴望使用技术而不必费力去触摸它,这使得智能音箱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新硬件市场。到2023年,63%的美国家庭将拥有像亚马逊Echo或谷歌Home这样的设备,高于2014年的0.03%和2017年的16%。

Comscore预测,到那时,美国人将会通过说话,而不是键入去进行超过一半的谷歌搜索。根据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语音查询的广告市场将达到120亿美元。这些预测甚至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在醒着的时间里会有更多的计算设备在耳朵里,为科技巨头提供更多关于他们行动和欲望的数据,更不用说一个可以进入他们大脑的渠道,让购物变得像说“Alexa,买个(XXXX)一样没有丝毫障碍了。”

未来是关于耳朵的

“除了放大音乐和打电话之外,科技公司还可以用耳朵做更多的事情,”萨季夫·查希尔(Satjiv Chahil)说,他之前是苹果营销主管,近年来为助听器制造商Starkey Hearing Technologies提供咨询服务。“可以让你的虚拟助理一整天都在客户耳边低语,也能改善他们的健康和福祉。”

你的耳朵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特性。它们离你的嘴只有几英寸,所以它们能比房间里的智能音箱更好地理解你的话。不像你的眼睛,即使你睡着了,你的耳朵也在工作,它们是我们的终极多任务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开车时试图发短信,大多数人在说话或口述信息时都能够安全驾驶——即使音乐在播放,孩子们在后排聊天。耳朵不在你面前,所以相比于眼镜来说,更容易为耳朵设计出时尚甚至隐形的设计。还记得谷歌眼镜(Google Glasses)吗?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优势。有了合适的传感器和处理器,听众就能辨别出你的头是指向你面前的货架还是指向马路对面的广告牌。Dolby Laboratories首席科学家波佩·克拉姆(Poppy Crum)说,增加一个心率监测器来测量压力,一个脑电图传感器来分析大脑的空间活动,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在想什么——比如说,你有多少注意力被身后传来的脚步声所吸引。

是的,将来人工智能增强的智能耳机能够更加理解我们说的话。一家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名为Audio Analytic的创业公司已经授权设备识别窗户破裂或婴儿哭泣的声音。按照这样的速度,亚马逊很快就可以在听到你咳嗽的时候发送一些相关药物的广告。

智能耳机面临的挑战

对于任何希望在大众市场销售计算设备的公司来说,耳朵也给它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装置必须很小,要几乎没有重量,要完全适合每个人解剖学上独一无二的耳道,以便长时间佩戴的时候保持舒适。与此同时,它必须有足够的电池电量来维持至少和智能手机一样长的待机时间,更不用说强大的天线和处理器了。还有耳垢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一个针对耳朵的设备,而不用太多摇头、挥手、敲击耳朵或自言自语等等。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只有6%的美国人说他们在公共场合和他们的语音助理聊天很舒服。

然后就是对助听器的顽固成见。美国听力损失协会称,尽管数亿人认为戴着这些设备没什么,但是4800万美国人中只有16% 的人能从助听器中受益。那些购买的人往往会平均推迟7年。

此外,助听器被定义为医疗器械,设备制造商必须获得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才能生产,消费者需要拿到医生的处方并付费去看医生,保险公司通常不会报销相关的费用。消费者报告显示,一个由五家公司组成的寡头垄断了年收入60亿美元的助听器行业,销售的产品平均每对售价2700美元。顶级的产品需要花费一万美元或更多。

现在,这个监管锚即将松动。去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17年OTC助听器法”。当它最晚在2020年8月生效时,公司将能够在网上或者任何药店向有轻度到中度听力损伤的人们销售助听器,就像眼镜制造商向不想麻烦验光师的人出售10美元的阅读器一样。

这打开了一个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世界卫生组织称,世界上有11亿儿童和年轻人有听力损失的危险。

这项法律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突然,那些发现自己经常说“什么?“的人,往往会走进一家超市,花几百美元买一台设备。很有可能,他们会在摆放着彩色iPhone外壳和FitBits的电子产品区域拿起它,而不是在为老年人准备的产品区域。这种设备可能根本不会作为助听器销售,而是作为具有“听力增强”或“个性化”的蓝牙耳机销售。

“我等这一刻已经等了20年了,”Doppler的前无障碍副总裁KR Liu说。她从三岁起就戴上助听器来对抗严重的听力损失。“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公司,它们可以做令人惊叹的事情,并有品牌化的力量去消除对助听器的成见。”

Doppler影响

Doppler并没有发明听得见的东西,但是在它短暂的存在期间,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行业高管诺亚·卡夫(Noah Kraft)和前微软高管弗里茨·兰曼(Fritz Lanman)于2013年创办了这家公司,目的是推出一款产品,让Coachella音乐节上的人可以使用该产品定制现场音乐的声音,例如添加“模糊”效果或设定音量上限的能力。到2016年初,该公司已经组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音频专家团队,并正在研发 Here One,它增加了更多的“听力增强”功能以及打电话和播放音乐的能力。

随着产品功能的消息开始传播,Doppler开始从有兴趣的科技巨头那里得到一些收购意向。虽然Here One应该在几个月内上市售卖,但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卡夫宣布,10月才是“演示月”。这个小团队在Doppler的第一批投资者之一环球音乐集团那个俯瞰旧金山湾的豪华会议室里开了一家商店。

参观者包括风险投资家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和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亚马逊及其位于硅谷的研发部门Lab 126的团队,以及谷歌、苹果和Facebook的团队。虽然一些公司提出了一些非正式的报价,但没有一家公司提出的报价接近卡夫和Doppler董事会所认为该公司应得的估值。

2017年初,Here One开始出售后,情况并不乐观。科技媒体称赞了这款设备的创新设计,但是糟糕的电池续航时间,以及很难解释这不仅仅是另一款无线耳机等因素,导致销量不佳。然而,有一个亮点。将近四分之一购买它的买家认为,它比助听器的更便宜、而且听起来更好,是一个不错的替代品。但是Doppler公司并没有进行任何营销来接触这些受众。随着苹果公司的AirPods席卷消费者耳机市场,Doppler决定转移注意力。当工程团队专注于听力功能时,刘在华盛顿特区为 OTC 法案进行游说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去年8月,当该法案通过时,Doppler已经陷入困境。卡夫重新接触了潜在的收购者,他们立即同意会面。微软的一个团队,包括纳德拉,研究了听觉是否可以用来提高工人的生产力。这些公司在几个有趣的想法上进行了合作。既然Here One有一个面向内部的麦克风,可以放大佩戴者自己的声音,为什么不创建软件,来命令Word或Excel呢?用户可以非常小声的说话,甚至同事都不会注意到。最后,微软决定通过。

谷歌的几个团队又来看了一遍,也通过了,其中包括一个来自X“登月工厂”的团队和一个来自该公司硬件部门的团队,该部门正在寻找帮助,完成其即将面世的 Pixel Buds(又名“Pixel Duds”)。

2017年9月,苹果派出了一个庞大的团队进行另一轮谈判。它显然不需要Doppler。自2011年苹果开始与助听器制造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来,苹果一直在研究听力技术,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将iPhone中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直接传送到助听器中(例如,学生可以将iPhone放在教室前面的老师旁边,以便更清楚地听讲座)。该公司投入巨资开发了W1通信芯片等技术,使AirPods在音质、电池寿命和易用性方面脱颖而出。根据NPD Group的数据,今年上半年,AirPods占据了所有无线耳机销售的24 %,远远领先于亚军仅占3 %的份额。尽管如此,苹果仍然对招聘Doppler的核心技术专家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从事听力算法的专家,但不愿意支付足够的费用来吸引Doppler的兴趣。

Doppler实验室的团队,现在他们有七个人在亚马逊工作,三个在苹果工作,三个在谷歌工作,三个在杜比工作。

与亚马逊的谈话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严肃。有了强大的智能耳机,即使不靠近智能音箱,用户也可以通过Alexa购物,同样也不必依赖iPhone或Android设备。Lab 126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种“让Alexa走出家门”的方法。但是意识到Doppler的财务状况快速恶化,也可能是因为它在谈判中已经了解了很多Doppler的技术和业务,亚马逊只给出了一个非常低的价格。

卡夫没有接受任何出价,而是选择在几周后关闭该公司。后来,他将Doppler的知识产权卖给了杜比,杜比专门研究音频软件来增强电影和其他媒体的声音。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克拉姆表示,杜比尚未推出任何基于Doppler专利的新产品,但“我们正在花时间确定我们的技术、生态系统和知识如何与智能耳机的市场相关”。

“很高兴听到Doppler追求的愿景依然存在,尽管公司已经不在了,”卡夫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我们为我们所建造的东西感到自豪,也为Doppler团队正在帮助其他人实现入耳式计算设备而自豪。”卡夫拒绝就与亚马逊、苹果或任何其他买家的任何讨论置评。

下一个

Doppler已经消失了,但是智能耳机市场越来越重要性。音频技术专家的工资正在飙升,大型科技公司通常向创业公司和传统助听器公司的顶尖人才支付20万美元的工资。移动芯片巨头高通公司在3月份推出了第一个专门为智能耳机设计的芯片系列,预计其他芯片公司也将在今年年底效仿。

亚马逊、谷歌和苹果也都非常重视。三名前Doppler员工表示,亚马逊已经有一个由70人组成的团队,他们在去年公司进行谈判时就在研究听力技术。一位与这三家公司都有业务往来的人士表示,虽然谷歌的硬件团队继续研究Pixel Buds和其他产品,但谷歌的X部门正在考虑开发完全独立的入耳式计算设备,而谷歌语音部门则专注于通过基于耳朵的设备让个人助理更容易接触。

苹果也在谨慎地向前迈进。消息来源称,它将继续以熟悉的形式增加新的功能,而不是制造革命性的新产品来引领智能耳机的时代。据彭博报道,该公司将在今年年底前为音乐爱好者推出高端耳机,并对AirPods进行升级,包括防水,以及通过说“嗨,Siri”来激活设备的能力。

智能耳机市场的其他先驱已经在为巨头企业的到来做准备。在Doppler之前不久成立的德国公司Brag,最近决定停止销售其智能耳机设备,转而授权软件。

“当你让苹果和其他公司直接追随你时,你需要改变投注方向,”首席执行官尼古拉·赫维迪(Nikolaj Hviid)说。“另一方面,突然有这些公司加入也是件好事。”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拓展阅读:

苹果 Airpods 是一个预兆:无线耳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互动方式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文章TAG:bose音频眼镜bose博士耳机重的soundtrue算入门级吗音质怎么样音频眼镜博士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