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虎牙上市,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

虎牙上市,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0 01:37:29 编辑:生活常识 手机版

1,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

就是用虎牙里面的豆赌能不能什么的,规则由开盘人定,赌对了就赚,赌错了就输,一般都是赌输赢什么的

虎牙上市,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

2,虎牙上市了有股票买吗

虎牙是在美股上市的,可以开通美股账户去买。

关键要看他的品质好坏,如果行业好,公司股价合理完全可以进

虎牙上市,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

3,YY欢聚时代(华多网络科技)旗下的虎牙直播是已经上市了吗? - 搜狗...

是滴,华多网络科技是YY欢聚时代的主体运营公司,旗下虎牙直播是游戏直播第一股,2018年5月在纽约上市。

新的劳动法(2013.7.1实行)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虎牙上市,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

4,虎牙上市股票涨了多少

闪牛分析: 2018年5月11日,虎牙直播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是,可以说这也是国内游戏领域中的第一支股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过去之后,其股票的价格居然火爆上涨至40%,在其虎牙直播的趋势上来说,都觉得在游戏领域当中也算是佼佼者,在未来股票领域当中也是会更多投资者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选择。 虎牙直播的上是,在国内游戏直播领域当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很多投资者也是对这样的股市难以摸透,因此在投资的时候也是很合理的,没想到短短的两天时间暴涨40%以上,在其价格上来说也是让很多的投资者觉得很有潜力,甚至很多的男性投资者都开始融入到其中,希望能够从中创造出更多收益。

有的

5,虎牙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涨跌情况如何?

5月11日,直播平台虎牙直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挂牌上市,股票代码“HUYA”,开盘价15.5美元,截止收盘,虎牙股价报收16.17美元,上涨34.75%,按收盘价计算,虎牙市值达到35.02亿美元。 虎牙直播CEO董荣杰在敲钟前与媒体连线时表示,IPO募集的资金希望能更多投在游戏直播、电子竞技的上下游,同时寻找其他品类的直播方向。如果合适,虎牙不排斥进行各种投资业务。 同时,董荣杰还透露,会与股东腾讯进行深度合作,目前正在和腾讯深入思考直播平台能否跟游戏内容进行互动打通。腾讯拥有丰富的游戏资源,这使得虎牙直播内容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同时招股书显示,虎牙今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8.463亿元(约合1.345亿美元),其中直播服务营收为人民币7.928亿元(约合1.264亿美元),广告和其他服务营收为人民币5080万元(约合810万美元)。第一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3140万元(约合5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4170万元。 今年第一季度,虎牙平均月活跃用户(MAU)数量为9290万,与上年同期的7800万相比增长19.2%。平均移动MAU数量约为4150万,与上年同期的3320万相比增长25.0%。付费用户数量为340万,与上年同期的250万相比增长34.9%。平均月活跃主播数量为66.6万,而上年同期为47.7万。 两家游戏直播行业的“小巨头”——虎牙、斗鱼分别在去年7月、今年1月放出上市消息,谁将率先上市也一度成为行业焦点。业内人士认为,“第一股”的意义在于获得充沛的现金流。 2017年下半年起,直播平台开始在资本面前遇冷,虎牙、花椒、熊猫直播的融资都止步于去年5月份,上市成为解决资金和资源瓶颈的突破口。 5月11日,虎牙冲刺美股成功,在纽交所敲钟上市,“游戏直播第一股”之争至此落下帷幕。

6,股东透露斗鱼估值近25亿美元,是虎牙的近两倍?_

最近这段时间,随着虎牙提交IPO招股书,关于虎牙和斗鱼两家到底谁是行业第一的讨论一直是焦点。

根据笔者从斗鱼股东方那边得到的信息,如果仅从估值去考虑两家的地位的话,斗鱼的估值大概是虎牙的两倍。

在这份虎牙提交的IPO招股书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是披露了腾讯占股的比例,34.6%,也就是说腾讯对虎牙的估值是13.3亿美元。

而由于当时腾讯还同时投资了斗鱼,因此腾讯对虎牙和斗鱼这两家的估值成为了两家上市后市值的一个重要参考。

那么,腾讯对斗鱼的估值是多少呢?根据斗鱼的重要股东方向笔者披露的消息,斗鱼在腾讯投资6.3亿美元的E轮融资当中,估值大约在24—25亿美元。

从腾讯在两家IPO准备过程当中投资给出的估值上去看,斗鱼的估值比虎牙估值高出80%—90%。

实际上,为了上市,不得不说虎牙还是蛮努力的,从去年年底开始掀起了又一轮游戏直播行业的挖人大战,从各个平台挖来了众多的主播,就是为了今年IPO过程当中能够有更好看的流量数据,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值。

在这些主播当中,尤其是从斗鱼挖来的人最多,甚至包括当时隐隐有成为斗鱼吃鸡一哥姿态的韦神都加入了虎牙。

但是这样疯狂挖人短时间内堆积流量的事情不知道是腾讯不认可,还是腾讯尽管认可了却依旧认为虎牙只有斗鱼一半的估值。

这个结果对于抢着上市的虎牙是一个蛮沉重的打击的,尽管虎牙在招股书当中处处标榜自己行业第一的地位,但是不管什么第三方数据,都没有腾讯给出的价格更为适合说明行业地位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虎牙估值是斗鱼的一半以后就一直是,虎牙也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当中缩小与斗鱼的差距,同理斗鱼也有可能会扩大对虎牙的优势。

一切都要看以后两家的发展态势,但是就现在这个阶段来看,斗鱼显然是行业第一,这个位置不是一些第三方数据可以动摇的。

7,接受腾讯的投资,对虎牙而言是毒药也是解药_

同一天,在斗鱼刚刚宣布完成由腾讯独投的6.3亿美元融资后,虎牙也宣布获得了由腾讯独投的4.6亿美元融资。

腾讯以一套组合拳,将游戏直播产业对自身的业务存在的变数彻底杀死,未来无论是虎牙还是斗鱼,不变的是腾讯对和自己主营的游戏业务息息相关的产业以资本的方式再一次形成了垄断性的效应。

然而,当我们去分析这两笔投资的时候,与斗鱼原本就属于腾讯系,此次拿下腾讯巨额投资属于加强两者之间的战略联系不同,我们会发现虎牙此次接受腾讯的投资是不得已而为之,简单来说,腾讯的投资对于被虎牙而言是“一粒毒药”,是虎牙不得不吞下的一粒毒药。

一、只有斗鱼一半的估值 虎牙抢上市的优势不在

在虎牙这笔迄今为止最大的融资当中,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腾讯方面获得了一项权利,在投资完成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之间,可以逐步通过市场公开价格购买虎牙直播剩余股份,最多达到50.1%的控股权。这个权利意味着,未来只要腾讯愿意,虎牙随时有可能变更为腾讯系的控股资产。

为什么要增加这个选项?原因或许是在摩拜和OFO上,腾讯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经验,想要彻底将未来的隐患杀死。

因为本质上,至少从目前去看,斗鱼和虎牙已经成为了游戏直播产业的两强,但是这个产业疯狂烧钱的现状依旧在持续。

仅从这项权利去看,你就会发现虎牙在这笔和腾讯的融资谈判当中,以及对比斗鱼和腾讯的融资谈判,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而除了这个之外,在对这两家公司的估值上,同样的,虎牙有苦说不出。根据Gamewower获得的信息,虎牙在这次融资过程当中获得的估值大约在15亿美元左右。与此相对的是,斗鱼获得了30亿美元的估值,是虎牙的两倍。

这个估值应该是相对准确的,因为首先在上市之前的融资时,估值肯定会比上市时低,此前业界预测的虎牙的上市估值在20亿美元左右,而斗鱼的估值在250亿元-300亿元之间。

而且考虑到腾讯在此之前已经对斗鱼进行过两次投资一次是2016年的3月斗鱼的B轮1亿美元融资当中,腾讯出资4亿元领投,一次是在2016年的8月,斗鱼C轮15亿元融资当中,凤凰投资与腾讯领投,深创投、国家中小企业基金、红土成长等跟投。因此在这一轮6.3亿美元的融资当中所获得的股权应该不会太高,我们预计最多在20%,正好对应30亿美元的估值。

可以说,腾讯此次对两家投资之后,将虎牙抢先上市的优势给葬送了,原本虎牙就是寄望于提前上市从而降低斗鱼上市的估值,但腾讯的这次动作之后,即便虎牙率先上市,在估值上资本界已经有了最好的参考坐标。

二、接受了停战协议?

只有斗鱼一半的估值,这次的融资对于已经启动上市的虎牙显然是“一粒毒药”,然而这还仅仅是表面的毒,实际上接受了腾讯的投资更加意味着虎牙当下营造的向斗鱼发起冲击的姿态被完全瓦解。

2017年年底,沉寂许久的虎牙露出了其獠牙,在行业内掀起了又一阵疯狂挖人的高潮,所涉及的平台几乎包括了整个游戏直播产业,龙珠TV的陈子豪、斗鱼的韦神、拳师、撸管飞、辛巴、赵小臭、丸子哟、轩子巨二兔、SY是个萌妹,战旗的安静苦笑、熊猫的南波儿、万八,全民的轩墨宝宝,B站的404、触手的奇怪君等等。

虎牙疯狂的砸下巨资,从整个产业当中网罗主播,这当中还包括一些启动了谈判但最终没谈下来的主播包括大司马、旭旭宝宝等。

而之所以在去年年底如此疯狂且密集的从各个竞争对手那里挖人,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虎牙为了在上市之前冲一波数据,以一个更加漂亮的数据上市,从而获得资本市场更好的定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虎牙在这一轮的挖人大战当中,其所挖的主播,主要就是来源于最大的竞争对手斗鱼。

在《孙子兵法》当中有言,“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虎牙从斗鱼那里疯狂的挖人,斗鱼减少了1%的流量,虎牙增加了1%的流量,虎牙与斗鱼的差距就拉近了2%。

而另外一个方面,为何虎牙要在去年年底开始这样的大动作,而不是贯穿全年?因为游戏直播产业发展至今,主播所附带的流量已经很难再随之转移,一个挖来的主播到底能不能继续火,现在靠的是平台附带的运营,这也是为何很多大主播在跳槽之后迅速的泯灭与众人的缘故,这当中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当年炉石一哥安德罗妮夫妇,再比如秋日等等。

所以,虎牙要在去年年底集中发起攻势,选在上市之前发起攻势,那么即便这些流量长期去看难以转化,但也已经达到了短期内流量的迅速上涨,给予资本市场信心。

原本,按照预计,一直到上市之前,虎牙都会接连不断的向流量发起冲击,以资本撬动资本,但是伴随着腾讯的投资,我们可以认为,虎牙将彻底停止这样的动作。

因为很简单的逻辑,虎牙拿了腾讯的钱,斗鱼也拿了腾讯的钱,腾讯不可能允许左手打右手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虎牙要从斗鱼挖一个原本身价1000万的主播,其所花费的代价可能至少2000万,但转眼斗鱼肯定会怼回去,从虎牙挖主播,那么也会出现2000万的代价挖一个1000万身价的主播。

斗鱼和虎牙平进平出,但这当中消失了2000万,而这2000万就是资方腾讯的钱,腾讯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吗?

所以,某种意义上,在虎牙决定接受腾讯投资的时候,虎牙已经放弃了继续向斗鱼发起冲击,以现有的姿态一直保持到上市。

而在现有的态势上,无论是第三方数据,还是一些直观可查的数据当中,斗鱼比之虎牙均高出两倍有余。

比如第三方数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Q2,斗鱼的月活用户为1069万,虎牙为810万。

而极光数据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网络直播App渗透率最高的是斗鱼,占比3.6%,而虎牙为2.9%。在用户方面,斗鱼的日活为660万,虎牙为460万。

在虎牙一直号称强势的移动端领域,虎牙比斗鱼落后了约50%,再涉及到斗鱼强势的PC端,那么虎牙比斗鱼落后两倍是一个合理的流量预估。

而在直观可查的数据上,苹果AppStore全年下载量上,斗鱼全年的累计下载量大约在2560万,而虎牙为1860万。

苹果之外,再来看百度指数,从2017年开始截至到现在,可看到,斗鱼与虎牙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斗鱼一直在百度的搜索指数上领先虎牙。今日头条的指数数据同样如此,在今日头条的热度指数上,同样的无论是趋势图,还是累计图,斗鱼对虎牙的优势都十分明显。

因此,虎牙已经认输,至少在上市之前接受腾讯的投资后,已经认输。间接的与斗鱼停战。

三、必须要解决版权的隐患

因此,这是一颗内外皆毒的毒药,但虎牙不得不吃下,因为这也是一颗解药,其毒不足以致死,但如若不吃下,那么身体当中所蕴含的毒药足以在关键的时候给予虎牙致命一击。

而这个身体当中所蕴含的毒药,就是版权,这是上市时一个必然绕不开的话题。

2017年11月,耗时三年之久的YY与网易就《梦幻西游》直播版权一事的诉讼最终有了初步的结果。

在诉讼当中,网易指出涉案电子游戏即《梦幻西游》属计算机软件作品,游戏运行过程呈现的连续画面属于类似摄制电影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被告窃取其原创成果,损害其合法权利。

而YY则表示,网易公司并非权利人,涉案电子游戏的直播画面是玩家游戏时即时操控所得;且游戏直播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属于的个人合理使用。

但最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近日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YY直播停止通过网络传播游戏画面,并赔偿网易经济损失2000万元。

在《YY和网易就游戏直播版权的诉讼背后 该是去解决遗留问题了》这篇文章当中,笔者已经对当下的游戏直播的版权做过具体的分析,其中文章当中明确的提到:

对于游戏直播平台而言,虽不必过度的去解读YY与网易之间的诉讼结果,但是如果需要万无一失,那么还是需要尽快去解决有关版权的问题。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未来如果游戏直播平台需要上市,那么这个问题如果未能得到解决,必定会成为上市过程当中的一个大问题,甚至会直接阻碍上市。”

为了避免再发生这样的再版权上的不确定因素,虎牙必须要去解决内容版权上的隐患,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虎牙平台,有关《梦幻西游》的内容,的确已经没有一星半点,彻底被下架。

那么,如何以最好的姿态解决版权上的问题?答案显然是接受腾讯的投资。

在当下游戏直播平台的内容库当中,无论是从内容的多样性上,还是头部流量的内容上,均出自腾讯。

在PC端,当年的《英雄联盟》一度成为一个顶级平台70%以上的流量来源,今天虽然《英雄联盟》的热度有所下降,但依旧是头部的几个流量来源之一,而《英雄联盟》属于腾讯。

《英雄联盟》之外,去年开始大热的《绝地求生》,移动端的《王者荣耀》等头部流量同样属于腾讯。毫不夸张的说,腾讯的内容在流量上,即便是斗鱼、虎牙这样的综合性超强的平台,流量占比可能也要达到50%以上,甚至更高。

解决了属于腾讯的版权隐患,基本上就是解决了版权上的隐患,因为一些长尾流量下的小众项目某种意义上和平台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只有腾讯这样的顶级流量,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

所以,明知道腾讯这粒药可能有毒,但是虎牙不得不吃下去,因为不吃下去,虎牙的上市之路就是不平坦的,随时可能出现巨大的意外。

四、不能裸奔上市

而除了版权的隐患之外,还有一点使得虎牙必须要接受投资。

2016年8月底,欢聚时代(下称YY)发布一则最新的人事任命,YY联合创始人董荣杰正式出任虎牙直播CEO。另外在2014年从YY游戏直播独立品牌虎牙直播后,正式将虎牙直播这个业务从YY独立。

而从独立至今,虎牙只拿到了一笔7500万美元的融资,换算成人民币约5亿元左右,这个资金到底现在还有多少是一个疑问,因为在虎牙发展的初期,虎牙一年亏的钱就几乎达到了这个数字。

2015年初,在YY发布2014年年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时任欢聚时代CEO的李学凌表示,将继续加大虎牙直播投入,2015年预计投入7亿元。

而根据YY发布的2015年各季度财报显示,虎牙直播在2015年Q1、Q2、Q3亏损相继为9200万元、9400万元、1.22亿元,全年亏损超过4亿元。

当然,另外一方面,根据欢聚时代所发布的2017年Q3财报显示,虎牙直播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运营亏损进一步收窄,从2016年同期的1.593亿元收窄到了1010万元。

看上去,虎牙已经步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将实现盈利,但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在2017年Q3财报当中,欢聚时代表示,在除去分成费用、内容成本、带宽成本后,第三季度毛利率为38.9%,而在2016年Q3虎牙亏损1.593亿元的基础上,欢聚时代的毛利为39.0%。

而Gamewower查阅了过往多个季度的财报发现,实际上自从2015年Q1开始,欢聚时代的毛利率就一直保持在40%左右,最高的时候就是2015年的Q1,毛利率为41%。

但是,在2014年的Q1-Q4这4个季度,欢聚时代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即便是已经开始呈现毛利率下滑的Q4,其毛利率依旧达到了46.7%。

从50%的毛利率直线下滑到40%,转变就是来自欢聚时代从2014年底开始对虎牙直播的投入加大开始,也就是李学凌号称的7亿元投放开始。

从2015年开始每个季度约1亿元的严重亏损直接拉低了欢聚时代的整体毛利率10个百分点,但是2017年Q3虎牙从季度亏损亿元左右,到收支接近平衡,欢聚时代毛利率却并未发生任何的变化,依旧未38.9%。

极有可能的是,在去年年底疯狂挖人时,这7500万美元的融资早已经烧完,这也是为何最近发生渝万公会整体声讨虎牙欠薪跳槽事件的原因,虎牙或许正在拉长部分公会的账期时间,以此来应付资金问题。

而账面资金见底,这对于谋求上市的虎牙不是一个好消息,在上市这条路上,虎牙可以在财务上继续亏损,但是必须要有强大的现金流作为自身发展的保证,虎牙不可能裸奔上市,所以必须融资。

这个时候,腾讯出现了,既解决了版权的问题,又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这对于虎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虎牙都会选择接受,即便这是一粒毒药,可能导致的是慢性死亡,但这远比当下立刻毒发身亡要好。

8,超级AI买家阿里巴巴_

作者:罗超,陶程亦有贡献

12月10日,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AI初创企业旷视科技正在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潜在投资者谈融资事宜。该知情人士称,旷视科技旗下AI平台Face++也在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商谈融资。

阿里巴巴和旷视科技对此消息都表示不予置评。

这已经不是阿里系第一次投资旷视科技了,去年11月,旷视科技获得了4.6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中就包括了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蚂蚁金服。

除了旷视科技,阿里正在对AI赛道的优秀赛手展开全方位的“买买买”,与此同时进行AI战略布局,构筑阿里AI帝国。尽管阿里不强调AI技术、不是最先战略卡位AI的巨头,但现在看来,阿里已经成为中国与百度相当的一支AI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马云成AI超级买手

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阿里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方,甚至可以说,对AI赛道的投资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与新零售投资并行的轨道,此前坊间就有传言,马云欲买下半个AI赛道的玩家。

一方面,“CV四小龙”已投其三。

在2018年的AI创投领域,以单笔融资额来看,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和较强商业化能力的计算机视觉(CV)占据绝对优势,这一领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就形成了以商汤、旷视、依图、云从“CV四小龙”主导的格局。

阿里投资了其中三家,除了旷视科技,还投资了商汤和依图。在今年4月份,商汤科技完成了6亿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方正是阿里;2016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的云锋基金完成了对依图科技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的领投;2017年5月,云锋基金再次跟投依图科技的C轮融资。

另一方面,AI芯片领域,阿里频繁出手。

今年阿里宣布将自主研发Ali-NPU一时间轰动业界,在此前阿里就已投资了AI芯片领域的核心玩家,2016年,阿里和腾讯一起领投美国AI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2017年阿里更是密集出手,当年11月,阿里领投了人工智能公司Kneron(耐能)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10月,蚂蚁金服和三星领投了深鉴科技4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深鉴科技芯片聚焦在安防行业;8月,阿里参投寒武纪的1亿美元A轮融资,这使得寒武纪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个独角兽创业公司,寒武纪是AI芯片明星公司,华为麒麟970 AI芯片有它的贡献。

阿里巴巴最轰动业界的AI芯片动作则是今年4月收购唯一拥有自主嵌入CPU IP Core的国产芯片公司中天微,当时正值中兴被制裁期间,中国科技产业有“芯片焦虑症”,阿里巴巴大手笔收购中天微后,成立AI芯片自研团队,此举助长了自主研发芯片的潮流,包括百度在内的多家公司加入自主研发芯片的行列。

阿里成为投资“极客”

过去几年阿里和腾讯都在“买买买”,但不难发现两者“购物逻辑”的不同和转变。

就腾讯而言,其最多投资聚焦在文娱赛道上,比如今年就同时投资了两大游戏直播公司虎牙和斗鱼;在哔哩哔哩上市前就已投资,今年10月再次增持3.176亿美元的股票;今年4月又追加快手4亿美元投资;今年3月领衔投资“拼多多版头条”趣头条2亿美元,这些投资都与腾讯大内容或新文创战略息息相关。

就阿里而言,其投资方向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无线阶段:在2014年IPO前,其投资逻辑是买下半个移动互联网,构建自己的互联网王国,重要的投资有微博,阿里还收购了优酷土豆、高德地图、UC、虾米、天天动听、友盟、豌豆荚等一众明星移动互联网公司,这完善了它的互联网版图,实现了移动化转型,这一阶段腾讯在“甩包袱”,以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形式,与搜狗、58、京东等战略结盟。

2、上街阶段:在IPO后,阿里巴巴的投资偏好开始转到线下,特别是在马云提出新零售前后,阿里更是大手笔“上街”购物,这个阶段投资/收购了苏宁、海尔日日顺、银泰、三江购物、华联超市、大润发、居然之家、饿了么、哈罗单车——这一阶段腾讯的投资也在实体化,甚至跟阿里出现了争抢,最著名的就是滴滴和美团,直接“叛变”加入腾讯系。

3、极客阶段:在新零售落地的同时,伴随着阿里巴巴NASA计划启动、达摩院成立等一系列从商业公司到科技公司转型的举措,阿里巴巴的投资偏好变得“极客”起来,成为AI市场,特别是在AI芯片和机器视觉市场,更是成为头号超级买手。

投资上的极客风,与阿里巴巴对AI的日益重视有关。

阿里的AI顶层设计

跟做无线互联网和新零售一样,阿里一边买买买,一边亲自动手,甚至可以认为,阿里巴巴买买买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自己消化。

阿里巴巴投资的目的不是等着被投资公司上市再拿到财务回报,这一点让阿里投资被诟病:投资的公司上市的不多,反观腾讯,却在不断收获上市公司,2018年更是迎来“丰收年”。

如果是投资,阿里就通过合作协议(如微博),或者生态协作的方式,让被投资公司与自己的业务协同,这难免会对被投资公司提出种种要求,部分被投资公司无法接受其中一些“强势”要求,转而反水,如美团。

如果是收购,阿里则会直接将其跟业务进行深度整合,比如上市前买买买的项目,大都被并入阿里文娱;再比如新零售买买买的业务,则在天猫新零售事业群下协同作战;就技术领域的投资而言,阿里云会负责对其进行消化。

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前首席技术官、现在阿里云总裁张剑锋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正是收购而来的中天微和阿里达摩院自研芯片整合成的一家公司。这进一步表明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强化布局,其对自主研发芯片的思路是:先让阿里云服务器用上自己的芯片,最后在开放给行业做普惠。

不只是芯片,阿里巴巴在AI技术上的思路同样是自己用好了再给行业。

阿里的AI基础技术先是围绕自身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天猫、淘宝、蚂蚁金服、口碑、文娱、钉钉、天猫精灵落地应用,今年双11,阿里巴巴四处强调AI技术的落地。阿里巴巴AI实验室是阿里AI基础技术产品化的载体之一,其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天猫精灵,目前是中国智能音箱NO1,最近一次架构调整被调整为直接向阿里巴巴CEO张勇直接汇报,重量级得到提升。

AI技术的开放则是由阿里云负责,后者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和产业场景,落地AI得天独厚。

在IDC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占据了中国云计算laaS市场47.6%的份额。阿里云连续多个季度增速都保持在100%以上,三季度降低到90%,依然高速增长,阿里云已经成为跟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并列的云计算“3A”巨头。

阿里云现在有三驾马车:云计算、AI和物联网,通过发布各种ET大脑,推动AI在城市、医疗、健康、零售、航空、制造等行业的落地,IoT与AI则是天生一对,可以协同。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公布全员公开信,宣布阿里进行最新一次的组织架构调整,其中以AI战略的调整最为显眼,这其中包括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成立新零售技术部,以及陈丽娟带领的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直接向张勇汇报,可以看到,智能技术对于阿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不论是投资、自研和开放,阿里的AI技术布局都可以回到当初的NASA计划,整个逻辑是阿里正在从商业公司向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转型。

从造手榴弹到造导弹

阿里巴巴给外界感觉到对技术变得十分重视,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在面向阿里内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阿里技术大会上,时任阿里集团CTO的张建锋(行癫)表示:“我们也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并且实现了技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大会上,阿里公布内部代号为“NASA”的计划,这是阿里“新技术战略”的落地计划,它将“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新技术是马云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五新”的一个新,对于NASA计划马云有形象的解释:

“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从手榴弹到导弹模式,是阿里巴巴技术思维的转变。

阿里巴巴在2017年前,都是业务牵着技术的鼻子走,双11这样的极限业务场景不断倒逼技术进步,反过来诞生了阿里云等技术向的新业务,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阶段阿里的技术思维是手榴弹模式:一边是小打小闹,一边是人有我有,是战术需要,而不是战略需要。

2017年NASA计划后,阿里巴巴思路转变,开始由技术推动业务走,或者说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技术成为阿里的战略资源。阿里巴巴有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布局:达摩院,旨在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布局包括但不限于AI、芯片、IoT、OS、生物识别的领先技术,当时马云宣布在三年内,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超过1000亿,初期招揽100名顶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罗汉堂,吸纳全球科学家做基础科学研究;之江实验室,阿里与浙大等联合共建的基础科学实验室;2017年到2018年对芯片公司和机器视觉公司的密集投资,也是阿里巴巴NASA计划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阿里不再只是做立竿见影的技术布局,也面向未来进行投资,会投资很多短时间不会生效甚至处于技术曲线早期进而可能会胎死腹中的技术。

阿里之所以要投资AI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部分逻辑就是在前沿技术的探索,而且大有投资整个赛道进而不错过任何优秀选手的思维,这一点也可以从阿里的投资逻辑中看出,阿里巴巴投资总监谢鹰曾表示:

“阿里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阿里实体业务的强耦合型投资,通过收购和投资增强集团业务,而另一类是探路型投资,当下业务关系并不强,但我们认为会对行业未来产生影响的也会投。”

当然,大都有业务结合,比如旷视科技的机器视觉技术,就已经应用于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等功能上。

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一个优势是有大量的丰富的场景,包括阿里自有业务(包括电商、物流、金融、文娱和云计算几大板块)、阿里投资生态和阿里云产业生态。

就AI而言,前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很早就曾指出,阿里要做产业AI,“AI不应该仅是实验室里和PPT里面的概念,而是应该聚焦于产业AI。”具体来说阿里通过不同的ET大脑,将AI落地到行业,阿里虽然不强调产业互联网战略,却一直在做产业互联网。

阿里巴巴技术风格的转变,是张勇掌舵阿里巴巴的一大功劳,马云在准备退休的内部信中提到,张勇一大成就是让阿里巴巴从商业公司升级为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在阿里巴巴内部张勇被认为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现在看来,张勇实现了对阿里巴巴技术引擎的更换。

BAT都有了导弹部队

不只是阿里,BAT都在各自的擅长赛道进行前沿技术布局。

今年9月,在“WAIC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腾讯和百度分别展示了大规模视觉计算平台“天擎系统”、AI医学产品腾讯觅影和自动驾驶技术。

在AI领域,百度是最早布局的互联网巨头,提出“AI First”口号比Google的“All in AI”更早。2013年百度就创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2017年百度宣布全面转型AI,强调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公司,陆奇到了百度搞了业界AI盛会AI开发者大会,大有做成“南有阿里云栖,北有百度AI大会”的野心,2018年陆奇去职,李彦宏亲自站台AI开发者大会。

百度不只是通过百度大脑将底层AI技术开放出来,还推出了中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度学习开源框架PaddlePaddle。就行业而言,百度重点放在了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上,分别瞄准物联网和智能汽车。当然百度自有业务如金融、搜索、信息流、广告,也都要将AI“武装到牙齿”的势头。

跟阿里不同,百度的AI发展思路是先研发技术,再给技术找场景。在今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向外界展示自己不缺场景,从平台、技术、硬件再到产品上的AI落地。

腾讯先是低调探索,最初给人感觉有些浅尝辄止,2016年,腾讯低调成立了AI lab,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腾讯后来又投资了一系列的机器人公司,比如4000万美元投资明星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微信等事业群都有各自的AI团队,将AI用到产品中。

现在腾讯正奋起直追,在9月30日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腾讯整合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明确要强化对AI等前沿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产业互联网的全新战略下,ABC(AI、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技术正在成为腾讯的战略重点,就AI而言,腾讯要让AI In All。

腾讯很重视人才,在关于什么是AI的要素的问题中,只有马化腾的答案提到了人才和场景。腾讯AI实验室的负责人从百度挖来,不过百度这样的顶尖人才不少,即便在吴恩达出走后。腾讯还挖来了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刘威和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阿里则挖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华先胜、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任小枫,以及李名杨、王刚和聂再清等大牛。

人才布局是BAT建设“导弹部队” 的关键举措,就像当初的导弹元勋一样,今天的顶尖AI人才也在被巨头争夺,AI顶尖人才就是“旗帜”,他们不只是有价值等身的技术实力,也与很强的头羊效应,一个人加入一家公司往往可以带来一群顶尖的人才。

BAT对基础技术的前瞻布局,用技术推动业务而不是让业务倒逼技术的思路,价值巨大。

这一点,华为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华为做通信设备出身,其业务横跨通信设备、消费电子、软件解决方案、云计算等领域,与一般的中国科技公司不同,华为一直很重视对基础科研的投入。2016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华为排名第8,位居中国企业之首,当时已高出BAT等互联网巨头一截。长期来看,这种基础研究大投入让华为受益匪浅,比如华为手机,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处理器、AI操作系统等壁垒性底层技术,稳居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华为甚至发布了全球首款AI芯片且成功应用到旗舰手机。华为在通信市场的巨大成果,核心原因正是持续的技术投入。

现在BAT在技术投入上正在“华为”化,其中百度认知最早,AI技术领先;阿里场景丰富,AI商业化很成功;腾讯厚积薄发,志在必得,正迎头直追。

正如我此前所言,中国科技巨头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的投入,有望让中国本土企业的底层创新能力将越来越强,他们的积极投入会形成大量的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会形成“头羊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加大对底层技术的投入,与政府、高校通过建立实验室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企业投资基础科研的氛围。底层技术投入一定会体现在上层应用创新上,那些曾经与中国企业有关的“不创新”词汇如:微创新、Copy 2 China乃至山寨,正在或者即将成为历史,中国诞生世界级创新公司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

如果放到更大的视角来看,在基础和前沿技术投入上,硅谷巨头则已走出很远,它们的触角不只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甚至已经在生物科技、太空科技、新材料、超级高铁等前沿技术上进行布局。在不远的将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中国科技巨头或许也会在其中一些领域进行布局。

各大科技巨头都在“造导弹”,开展军备竞赛。

苏联和美国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其逻辑是:

“如果敌人有了能够克敌制胜的武器,那么我必须有,这样才不会被敌人消灭。如果敌人没有克敌制胜的武器,那么我也要有,这样我可以毫无顾忌的消灭敌人。”

在20世纪50年代,那个“克敌制胜的武器”,就是核武器,美国和苏联都希望取得全球霸权,双方进行核竞赛,各自储备了可以毁灭地球数次的核弹头。今天“克敌制胜的武器”变成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前沿技术,冷战双方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军备竞赛的内容则是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特别是AI技术的应用。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做的价值,就像核武器的国防战略价值一样,前沿技术则是科技公司的国防,回望那些倒下抑或衰落的巨头,不论是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还是雅虎,都能够发现一个共同原因:新的技术浪潮来了,他们没有跟上节奏。每一波新技术浪潮,都会重新洗牌,能够一直坐庄的玩家不多,如果有,就一定是对新技术进行战略重视,而且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玩家。换句话说,会造导弹并不够,科技巨头还要能用好导弹的场地和能力。

正如我在阿里巴巴推出NASA计划后所言:

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都有技术焦虑症,阿里巴巴不是第一家加入到“技术军备大赛”的玩家,也不是最后一家。我认为,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科技行业或将迎来技术军备大赛。与核武竞赛不同的是,技术军备大赛不会给世界留下隐患,因为互联网技术只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我们希望看到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更加激烈一些。

9,创业板借壳第一案?宣亚国际收购映客,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_...

宣亚国际收购映客在资本市场吸引了不少眼球,大多数人认为,其最大的亮点在于重组各方通过一系列精巧、独到的设计,规避了创业板不得借壳的重大限制。一时之间,并购市场为之亢奋。但事实果真如此么?宣亚国际收购映客的一些细节,又透露了哪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作者:符胜斌

2017年9月初,上市不到7个月的宣亚国际(300612)就宣布以28.95亿元的价格收购知名网络直播平台映客(运营方为北京蜜莱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蜜莱坞”)48.25%的股权。在现今动辄百亿规模的并购市场上,宣亚国际不到30亿元的收购并不惊艳,但方案一经公开,却立刻引起大量关注,不仅是因为此次宣亚国际收购的标的是国内位居前列的网络直播平台公司,更多的原因是此次收购被很多人认为“巧妙”地规避了借壳。

在宣亚国际公开收购方案后,监管机构针对这次交易,也迅速发出了问询函,但其中并未对宣亚国际是否刻意规避借壳提出问询。宣亚国际能否顺利完成对映客的收购,将成为整个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对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规避借壳新模式所持态度的判断依据。

那么,宣亚国际收购映客,究竟是不是采取了刻意规避借壳上市的设计呢?其中又是否另有隐情?

滚动收购,四两拨千斤

宣亚国际收购映客的方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精巧的计算和精湛的设计。表面上看,方案非常完美、精致,但仔细分析,要想在后续实施时继续保持这种平衡,难度将非常之大。

这个精致的收购方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宣亚国际耗资28.95亿元收购蜜莱坞创始人奉佑生及管理团队持有的48.25%股权;嘉会投资耗资26.55亿元收购多米在线、西藏昆诺等10家投资者持有的43.35%股权。

首先看宣亚国际的收购,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收购资金的滚动使用。

宣亚国际于2017年2月在创业板上市,其股东构成比较简单,主要股东只有4家:宣亚投资、橙色动力、伟岸仲合、金凤银凰。其中,宣亚投资是其实际控制人,持有37.5%股份;橙色动力是宣亚国际管理团队及核心员工持股平台,持有12.5%股权;另外2家是财务投资者,各持股11.11%及10.14%(图1)。在这个“四两拨千斤”的收购中,宣亚国际的4位股东出力甚大。

4名主要股东首先向宣亚国际借款7.39亿元用于支付第一期股权收购款,蜜莱坞的创始人及管理团队在收到价款后,即以该笔资金分别向宣亚国际的4名股东增资。尔后,上述4名股东继续将该笔资金再次借给宣亚国际用于支付后续收购价款。如此循环操作,最终通过4次借款、3次增资完成交易(表1)。也就是说,虽然宣亚国际收购蜜莱坞48.25%股权的资金为28.95亿元,但最终实际动用的资金只有7.39亿元左右。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合作各方将在交割后1个月内完成上述事项。

从运作的结果来看,宣亚国际在背负28.95亿元债务的同时获得蜜莱坞48.25%股权;宣亚国际4位主要股东在持有宣亚国际股份之外,还拥有对宣亚国际28.95亿元债权;而蜜莱坞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将在交易结束后获得7.39亿元(其中奉佑生可获得约4.11亿元)现金,以及持有宣亚国际4位主要股东的部分股权。蜜莱坞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在这4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均为42%(图2)。

宣亚国际以现金方式收购蜜莱坞48.25%股权,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将有助于加快收购进度,并且通过资金的循环运作,极大地减轻了资金筹集压力。而蜜莱坞创始人和管理团队股东在获得7.397亿元现金的同时,还在宣亚国际股东层面进行了持股,也没有稀释宣亚投资在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

相较股东变化比较简单的宣亚国际而言,蜜莱坞的股东变化稍显复杂。

蜜莱坞总共有19名股东。这些股东大概由四类人员或机构组成:创始人、管理团队、天使投资者以及财务投资者。

蜜莱坞创始人股东是前述奉佑生、廖洁鸣、侯广凌三位,合计持有30.33%股权;管理团队是映客欢众、映客常青、映客远达三个持股平台,合计持有17.92%股权;天使投资者是映客创始人曾经工作过的多米在线,持有14.59%股权;财务投资者12位,包括朱啸虎的金沙江创投、阎焱的厦门盛元、马化腾的腾讯创业基地、郑刚的紫辉创投、周亚辉的西藏昆诺等知名机构,合计持有37.16%股权——这些股权大部分被宣亚国际和嘉会投资收购,其中嘉会投资收购10家机构持股(图3)。

根据蜜莱坞的股权架构,宣亚国际在收购48.25%股权后,将成为蜜莱坞的第一大股东,并将毫无悬念地控制蜜莱坞。为何嘉会投资还要收购10家投资者所持的股权?这是多此一举的收购么?

神秘的嘉会投资

嘉会投资现有14名投资者,出资额为30.02亿元,GP是宣亚投资及其控制的中民天泽,二者均出资300万元,占比0.1%;LP则包括了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张秀兵、蜜莱坞创始人奉佑生等12名投资者,张秀兵出资额3亿元,奉佑生出资额1.9亿元(由此看来,奉佑生在此次交易中最终获得2.21亿元现金),分别占比9.99%、6.33%(图4)。

由此可以看出,嘉会投资的出资人与蜜莱坞和宣亚国际的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明面上”的张秀兵和奉佑生之外,投资了蜜莱坞的郑刚也是青之白投资的股东之一;田向阳、张伟、吴浩等人又与新三板挂牌公司大卫之选(834211)的几名股东重名,而宣亚投资曾是大卫之选的控股股东;中青旅西部的吴鸽又与宣亚国际股东金凤银凰的1名合伙人重名。

这些蛛丝马迹,皆彰显出宣亚国际希望通过联合关联方收购10家机构投资者所持股权,进一步巩固蜜莱坞控制权的意图,也就不难理解嘉会投资作出不谋求蜜莱坞控股权,并积极协调宣亚国际在5年内完成收购自身所持股权等承诺的原因。

蹊跷的是,嘉会投资的收购行为,还存在若干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其一,嘉兴光信折价出让股权。

嘉兴光信在2016年9月以2.1亿元的代价从西藏昆诺手中收购了蜜莱坞3%股权,但其转让给嘉会投资的对价仅为1.98亿元,亏损约1000万元。而与嘉兴光信同时进入蜜莱坞的其他股东,尤其是属于同一控制人的嘉兴光美,在1年时间内就实现了67%左右的收益(表2)。嘉兴光信股权转让的动机耐人寻味。

其二,仍有少数投资者未退出蜜莱坞。

在宣亚国际和嘉会投资完成对蜜莱坞大部分股权收购后,蜜莱坞还有3家非关联股东,合计持股7.66%。按照60亿元估值计算,这些股权价值约4.6亿元(表3)。在这3家股东中,紫辉聚鑫只转让了少部分股权;段洪涛控制的两家机构中,宁波安合瑞驰全部转让,嘉兴光联却丝毫未动。是宣亚国际没有能力再筹集更多的资金从而无法完成收购么?

答案可能并非如此。笔者猜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嘉会投资可能与蜜莱坞的原投资机构签署了类似回购的协议。比如,各方约定,在未来5年,嘉会投资若非自身原因未能将所收购的股权注入上市公司,或未取得预期的回报,原投资机构将负有回购义务,并相应约定了回购价格的计算方式。有些投资机构基于基金存续期、急于退出体现投资收益等原因,同意了这些条件,而有些投资机构则基于对自身承受能力的判断或者对投资回报不满意而没有参加这场“游戏”。

更进一步,从嘉会投资的出资额构成来看,张秀兵和奉佑生合计出资约5亿元,与30亿元总出资额相比,二者与其他投资者的出资比例大约是1:5,相当于5倍的杠杆。或许,张秀兵和奉佑生也对嘉会投资的出资者做出了保底收益承诺,从而使该等出资人获得了双重保险:既能获得保底收益,又能博取注入上市公司的收益。

如果笔者上述分析成立,宣亚国际收购蜜莱坞的逻辑就呼之欲出:宣亚国际意图收购蜜莱坞,但受高达60亿元的估值、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审批时间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面临较小的挪腾空间;基于对自身的资金筹措能力和宣亚国际的债务承受力的判断,在利益平衡难度非常大的情况下,宣亚国际不得以将收购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宣亚国际采取现金方式收购创始人和管理团队股权,资金主要是股东支持的7亿元;另一部分则由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联合关联方,以5倍杠杆引入收购资金,意图完成对蜜莱坞财务投资者股权的收购,但由于对收购条款认识的差异,有少部分机构没有给予配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个被市场啧啧称奇的方案,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说宣亚国际的收购方案是被逼出来的,有两件事件可以作为佐证。

一是宣亚投资在2016年2月就以3815万元的代价获得了蜜莱坞1%股权(后被稀释到0.74%)。这一方面显示当时宣亚投资对蜜莱坞的估值为38亿元左右,与1年后60亿元的估值差距显著,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宣亚投资为重组蜜莱坞提前开展了锁定工作。

另一个佐证是嘉会投资合伙人的变化。嘉会投资设立于2017年1月,成立时只有2名投资者:中民天泽和1名自然人。2017年7月,嘉会投资的投资者发生了显著变化,由2名增加到16名,紧接着在8月份变成现在14名投资者。7月和8月变化的原因在于橙色动力、伟岸仲合、金凤银凰3家退出,吴鸽进入。

宣亚国际是在2017年9月发布的收购公告,也就是说,在收购前夜,宣亚国际对收购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或许,宣亚国际本来计划通过嘉会投资收购蜜莱坞全部股权,然后再择机注入上市公司,但由于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平衡难度很大,才迫不得已、临时决定将收购行为一分为二,针对蜜莱坞创始人、管理团队和财务投资者采取不同的收购策略。为此不惜让仅有5.27亿元资产,2016年净利润仅为5871万元的宣亚国际背负了近30亿元债务。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机构没有接受宣亚国际的方案。

如果上述推测得以成立,宣亚国际之所以将收购蜜莱坞的方案设计得如此精巧,其原因或许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规避借壳上市,而是一种不得已,采取的折中办法,其各种比例的确定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借壳之辩

宣亚国际收购蜜莱坞的方案处处体现出“计算”的痕迹,比如将一个原本非常简单的股权收购动作“硬生生”地拆分成了增资、借款再收购三个步骤;实际动用资金7亿元左右;多次增资、借款,且每次金额几乎一样;奉佑生等人在宣亚国际4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42%,给人分散投资的概念;嘉会投资不谋求控股权等等。通过仔细分析重组各方的情况,可以大致理清究竟是不是借壳,以及上述设计的来龙去脉。

首先,重组双方的估值和股东构成不支持规避借壳的说法。

重组蜜莱坞时,宣亚国际市值在72亿元左右,按此计算,宣亚投资的持股市值约27亿元。蜜莱坞的最大股东是奉佑生,持股比例为20.94%,按照60亿元估值计算,奉佑生持有的股权价值仅为12.6亿元。因此,即使宣亚国际采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简单计算,宣亚投资在收购完成后还将持有宣亚国际约20.5%股份,这一比例高于奉佑生在宣亚国际约9.5%的股比(不考虑奉佑生还套现了4.11亿元)。这里比较关健的是,蜜莱坞的股权结构并非近期刻意设计调整,而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结果,也就不存在通过股权设计规避借壳的嫌疑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宣亚投资仍可声称自己依旧保持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地位。尽管蜜莱坞的资产、收入、净资产等硬性指标均数倍于宣亚国际,但因为其主要股东并未成为宣亚国际新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无法套用上述指标去判断。至于主营业务的变化,经营团队的变化等判断标准,宣亚国际也可以给予合理的解释,比如宣亚国际主业是公关、传播、广告,映客也属于传播,宣亚国际可以利用映客平台延伸自己的业务。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宣亚国际此次收购应无过多被认定为借壳上市的担忧了。之所以没有采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很大的原因在于现金收购可以更快地完成交易。

在现金交易中,之所以采取多次借款上市公司股东再多次增资的方式,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宣亚国际的股东实力确实有限,一次无法拿出近30亿元的现金,只能以“碎步小跑”的方式,利用7.39亿元资金在1个月内快速完成交易;二是宣亚国际市值仅有72亿元,如果采用其他上市公司由标的企业股东在二级市场购入股份再锁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奉佑生等人将拿着30亿元资金在二级市场购买宣亚国际股份,无疑将对宣亚国际的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大抬高奉佑生等人的收购成本。宣亚国际市值偏小,或许是奉佑生等人在上市公司股东层面入股,而非上市公司层面入股的原因之一。

即使如此,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也要求奉佑生等人做出业绩补偿承诺,只不过通过上市公司股东豁免对上市公司债务这种相对比较特殊的补偿方式来予以体现。

宣亚国际等4家股东承诺,如果蜜莱坞在业绩承诺期未实现预期目标,将依据业绩实现情况豁免相应的债务,补偿上限为21.56亿元,即28.95亿元总债权扣除支付给奉佑生等人7.39亿元现金后的金额。表面上看,豁免债务造成的损失由宣亚投资等股东直接承担,似乎与奉佑生等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有可能奉佑生等人以其在宣亚投资等公司的股权为其他股东的权益提供了保障。笔者猜测,一旦蜜莱坞的业绩未达到承诺水平,宣亚投资等4位主要股东在豁免上市公司债务的同时,极有可能采取1元价格回购奉佑生等人所持股权的方式予以弥补其他股东的损失。

奉佑生等人持有股权的总价值为28.95亿元,在扣除已获得的7.39亿元现金之外,还有价值约21.56亿元的股权。宣亚投资等4名股东合计持有上市公司71.25%股份,按总市值72亿元计算,持股市值约51.3亿元。二者比较,前者约占后者的42%。这或许是奉佑生等人在宣亚投资等4家股东公司均持有42%股权的由来。并且这种安排无形中还会给以后奉佑生等人的减持行动带来好处,集中在1家无法快速减持,分布在4家则能同步减持。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笔者判断,宣亚国际之所以将收购蜜莱坞的方案设计成现在的模样,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规避借壳,因为被认定为借壳的风险很小,真实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受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实力偏弱、上市公司股本较小、标的企业估值较大、平衡各方利益等现实情况的制约。

另外,从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张秀兵的风格来看,借壳的可能性也不大。据有关媒体报道,圈内人士对张秀兵评价最多的是“枭雄”、狠、机敏,其志向是将宣亚国际打造成为中国传播业的第一品牌,并引入了国际传播行业巨头宏盟入股宣亚国际。但截至目前,宣亚国际体量仍然很小,与行业巨头蓝色光标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张秀兵会轻易放弃一个好不容易获得的上市平台么?

脆弱的平衡

越精致的事物越脆弱,宣亚国际收购蜜莱坞亦是如此。宣亚国际通过精巧的设计,暂时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取得平衡,但这种平衡是脆弱的。

宣亚国际收购蜜莱坞与其他上市公司收购最大的不同在于两方面:一是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因通过嘉会投资收购蜜莱坞部分股权背负了约20亿元债务;二是上市公司为收购也背负了约30亿元债务。如何消化这些债务无疑将成为宣亚国际及其实际控制人在未来数年面临的挑战。我们以宣亚国际为例进行分析。

截至2017年6月,宣亚国际资产5.27亿元,负债0.8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仅为16.1%;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净利润0.3亿元,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均属理想;但在现金流上,就没有这么乐观了。2017年上半年,宣亚国际的经营并未贡献正的现金流,反而流出了400余万元的现金。

在背负28.95亿元债务后,宣亚国际的资产负债率猛增到87%。这些债务按4.9%的股东贷款优惠利率计算,每年将发生约1.42亿元的利息支出。宣亚国际每年数千万元的利润将会被这笔巨额的利息费用所吞噬,产生较大亏损,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宣亚国际的现金流压力。

宣亚国际要在保证自身财务状况不再恶化的前提下消化这些利息费用,除了依靠自身的经营之外,另一个主要的来源将是蜜莱坞每年的分红。但蜜莱坞的经营状况似乎也不乐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蜜莱坞的业绩在2016年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从2015年不足1亿元猛增到43.38亿元,并实现了4.8亿元净利润和13.05亿元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但进入2017年,蜜莱坞则似乎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收入增长不明显,2017年承诺的利润为4.92亿元,也与2016年相当。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蜜莱坞在2017年还能获得13.05亿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但由于其已经发生了约10亿元的投资资金,估计2017年蜜莱坞所剩资金不会太多,其经营业绩能不能支持宣亚国际的资金需求呢?

除了宣亚国际需要依靠蜜莱坞“输血”支持之外,嘉会投资的股东也需要蜜莱坞的支持,以便其能及时偿还债务利息。可以预见的是,蜜莱坞经营成果将会被宣亚国际及其实际控制人所分享,留给自身的发展资金不会太多。这对蜜莱坞而言,并非佳音。

就蜜莱坞所处的秀场类直播行业来讲,有研究分析认为,在经历2016年“直播元年”的辉煌之后,直播行业的用户总规模持续下滑,行业的整体景气度开始趋于下行。有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有近100家直播平台都获得了融资,但在2017年至今直播行业仅发生了不到20起融资,并且随着资本的撤离,一些直播平台开始倒下或者下线。

根据易观千帆的监测数据,从2017年1月开始,包括映客、YYLive、花椒直播等在内多家排名靠前的直播平台,月活用户数量均出现了明显下滑,一个月期间就减少了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其中,映客的下滑幅度最大,月活跃用户从1686.28万降到1386.28万,径直减少300万月活跃用户。而根据猎豹智库4月发布的《2017一季度中国直播类App排行榜》显示,从周人均打开次数来看,映客已经从之前的第一名跌至第四,被垂直于游戏直播的斗鱼直播、虎牙直播反超。

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宣亚国际实际控制人为实现自己试图联合映客来缔造传播行业新模式的设想,对蜜莱坞估值在短期内由38亿元猛增到60亿元,不惜让上市公司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进行各种精心的设计,这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而言,究竟是祸是福呢?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投票机构预公示

文章TAG:虎牙上市虎牙上的开盘是什么意思在百度上的解答看不懂有没有大神简单...虎牙上市上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