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真正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什么,高考报志愿依据是什么

真正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什么,高考报志愿依据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6 10:51:1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长三角的精英则涌入上海。十里洋场的前朝遗韵,或许能给他们带去些许的安全感,以及身份晋级的自信。不能否认,企业家、富人向一线城市的不断积聚,正让这些城市变成中国最具“生产性”的城市。什么叫城市的“生产性”?简而言之,就是这座城市能够创造出这个国家、人民需要的东西,不论是有形的商品,还是无形的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除了满足国内需要,还能在国际上进行交换,赚取外汇,推高人民币币值。

城市靠什么从事“生产”?靠的是企业,企业带给城市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带给年轻人高新和美好的职业前景。但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早已丧失了“生产性”特征。在这些地方,广场舞大妈整天无所事事,她们身强体壮,但并不从事生产,享受了退休金,社保基金的窟窿却留给了一线城市正在辛苦打拼的80后、90后们。所以说,报志愿要优先考虑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集聚了最多的优秀人才,有最前沿的资讯,更开拓的视野,更多的机会。在一线城市,你有更多的机会去各行各业最好的公司工作、实习,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哪怕你毕业后不在一线城市工作,你都还与这座城市有着渊源和联系,你的老师、同学还在,以后都会受用。2、学校与专业如何取舍前面已经说过,大学选专业填志愿,要先选城市。

选好了城市之后,下一步就是选学校和报专业。比起选城市,这才是真正让学生和家长焦头烂额的环节。一线城市就那么几个,教育和人才资源集中的城市掰着指头也能数得过来,可是学校和专业的数量却是几何级增加,高中三年学生和家长们不曾关心留意过的问题,在此刻突然成了头等大事,面对各种不知名字的学校和专业,手足无措是普遍情况。

怎么选学校?最客观的参考是各种排行榜。提供排行的机构很多,教育部官方前些年有985、211,现在是双一流;国际上,有世界公认影响力最大的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这些排名,中国高校也都参与;另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武书连”版以及“中国校友会网”版也也知名度颇高的排名榜。

各类排行榜因为所用指标和权重各不同,结果也不尽然相同,所以在参考这些排行榜时也要考虑到它们的排行机制。也因此,各类排行榜只可作为参考,而没有一家具有绝对价值。所以网上才有戏谑:中国的大学,Top1有两所,Top3有5所,至于Top5,估计就有不下10所了。填志愿虽说是考生自己的事,但也是一场家长和老师的大作战,他们的意见往往至关重要,但有些时候,这两个群体对高校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的了解是滞后的。

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教师王昆对此很感慨:“高中老师那儿的信息,大概还是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的情况。比如兰州大学,除了顶了个985的帽子,牛人基本走光。再比如浙江大学,早就把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拉开1.5个段位。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出台若干措施,限制东部高校去西部“挖人”。从这些年高校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人才、资源向东部、向一线城市流动,依然是大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不必纠结于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因为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要远远大于专业间差距的状况,决定了填志愿时,对城市和学校的选择要远比专业来得重要。好学校的品牌效应和集聚能力是相对持久的,从就业导向来说,如今的大多数工作单位,都是先看学校。在一座好学校就读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平台,以及,更牛的校友。

至于专业,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但如果并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也没关系。《南风窗》记者也并非都是新闻学出身,其中,有弃理投文的,也有半路出家的。不论当初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没有阻挡和限制住他们日后的脚步。总之,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既不由所学专业所定义,也不由它所限制。对于还在纠结于专业的同学,如果还想得到什么建议,我想说的唯有一点。

影响高考填报志愿的主要三个因素是什么?

高考志愿如何填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非要选三个最主要的因素的话,我认为:一是是考生的成绩,这个是根本,如果成绩达不到,其他都是白搭。二是考生的意愿。考生喜欢什么专业,喜欢哪一个地区,喜欢哪个学校?他自己的报考意愿,对志愿的填报有决定性的影响。三是家长或老师的建议。很多考生,对自己要去哪里读大学,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二本志愿的参考依据是什么?线差还是位次?从哪里开始算位次?

对于高考报志愿你有什么建议吗

二本志愿在填报的时候,最好是线差比较准确,进行科学对照计算,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考一下位次,因为在二本线附近浮动的考生人数众多,位次数量变化比较大,一分之差同一名次内考生人数也比较多,在二本批次内参与录取的院校数量也比较多,而且部分二本院校的招生录取计划人数比较多,如果仅仅参考位次来填报二本院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志愿填报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生全面理解志愿填报规则,及时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动态变化,了解各批次录取的时间安排,理解院校选择与择业的关系,了解专业类别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理解志愿填报的志愿规律,学会根据高考成绩结合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合理确定院校的范围,才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院校选择。

志愿选择关系到考生前途发展,事关考生个人命运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二、考生在志愿填报之前,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做好将来从事的职业方向规划,再根据高考成绩大体确定可以选择的二本院校的类别和性质,例如考生对教师职业比较感兴趣,打算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则可以在所有二本院校中选择,确定师范类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同时也可以选择报考其它类别的院校,例如医学类院校,再根据个人想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地域(本省份师范类院校和外省师范类院校)。

1.该考生高考成绩比高考二本线高出50分,接近于一本线,但未达到一本线,即该考生的线差为50分。2.选择一定地域内的6所院校,将6所院校的名单以清单的形式,分成三个梯度,根据志愿选报原则,适当拉开剃度,利用一冲、二稳、三保的方法填报。3.第一梯度要攀高但不盲目。选择一所办学实力比较好的院校,即考生可以在线差45-60分范围之内选择一所大学作为第一志愿,该冲的院校所填报的专业无法被保证,也可能被调剂。

4.第二梯度要称心如意,按照稳的原则,可以在二本线30-45范围内选择三所高校,作为第二梯队最有把握被录取的院校,这些院校录取的几率比较大,而且是考生填报的最理想的院校,相对比较稳妥,专业也有保障。5.第三梯度要托底但仍然可以接受,按照保的原则,可以在10-30分范围之内选择两所院校,这两所院校可以确保考生档案不会因为无法投档出现死档或者脱档,增加了投档录取的机会。

三、线差法一般应用到低分段考生的志愿填报比较适合,如果是高分段考生则不但要利用比较考生当年的线差分数和填报院校在近三年内录取的平均分与一批本科控制线的大小,还要借助位次进行评估。对于二本线的考生老说,只要考生应用好自己手中的当年由本省份教育考试院招生办编写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一书,上面罗列的数据非常详实,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高考志愿填报:高考选大学,选的到底是什么?名气、专业还是城市?

高考结束了,马上面临志愿报考,这与高考分数比,同样重要。那如何选择大学呢?我认为城市

文章TAG:志愿高考因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