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日本的平成时代,什么是平成萧条

日本的平成时代,什么是平成萧条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0:38:5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在此期间,日本出现了长期的通货紧缩。这是第二个“失去的十年”。以1990年新年为转折点,日本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1990年9月,日经股票市场平均亏损44%,相关股票平均下跌55%。日本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几乎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公司破产导致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顿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房价大幅下跌,无数人破产。

到底是什么触发了当年美国的大萧条?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萧条。长文预警,只想看结果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的总结处。很多人会将经济危机与大萧条混淆,因为人们总是将大萧条作为这场经济危机的一部分,甚至将大萧条等同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但实际上,大萧条与经济危机是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危机不一定会引发大萧条。纵观人类历史,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但是引发大萧条的极少。

比如2008年这次号称与1929年同等级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没有引发持续的大萧条。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与大萧条是两回事呢?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有自我调节能力,经济危机爆发后,市场会进入修复、自愈状态,然后逐渐走出危机,形成动态均衡。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危机爆发,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价格下跌,投资减少;当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需求量会增加,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跟着增加,经济复苏,告别危机。

按照市场原理,经济危机不至于引发大萧条。反过来说,大萧条意味着市场完全失灵,市场这台机器的自愈能力、调节能力失效了。打个比方,人被划了一刀,身体有自愈能力,慢慢伤口会好。但如果伤口持续流血,或遭遇感染,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就被破坏,甚至瘫痪,人可能就面临死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1929年这场经济危机,破坏了市场的自我调节系统,引发了持续的大萧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个问题深入到了经济学的核心,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解释大萧条最流行的主张,应该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他是这么解释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原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导致产品积压,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减少,供给收缩导致失业增加。凯恩斯还使用了乘数原理,他认为,当有效需求减少,投资会数倍减少,从而出现大收缩。

理解凯恩斯的观点,有两个问题很重要:一是这三大心理因素是规律,还是短时间内的特定因素?凯恩斯自己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比如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人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比重就会减少,那么更多的钱会安排在投资上。如此,收入不断增加,这个社会的消费比重就会下降,进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乘数原理?需求收缩时一般都不会出现过大的乘数效应。

文章TAG:平成萧条时代日本日本的平成时代什么是平成萧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