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天天论语笔记之十》求亦有道,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天天论语笔记之十》求亦有道,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4:09:4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等级观念和蒙昧;主张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哈姆雷特》讲述了古代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的故事,真实的反应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现实,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反思,哈姆雷特从相信人的善良美丽到认清人性的恶劣,从而也影响了他的复仇计划,最后到死亡。

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矛盾冲突造成的悲剧展现的淋漓尽致。2、从文学角度分析:我们知道,《哈姆雷特》是一部五幕戏剧。戏剧的创作讲究冲突性。《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戏剧的第一幕,哈姆雷特的部下在城楼上发现了鬼魂。这时哈姆雷特正在叔父的宴会上,他魂不守舍若有所思。他的父亲也就是老国王在不久前突然死亡,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成为新的国王,并赢取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看众人欢喜,他却心事重重。

哈姆雷特决定去看鬼魂,后来哈姆雷特被叫到无人的地方。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我是你父亲在阴间的鬼魂,他的父亲死亡是一桩阴谋,要求他替父报仇,但并未说明凶手是谁。哈姆雷特怀疑叔父克劳狄斯是凶手,于是他开始装疯试探叔父,并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在叔父面前以演戏的方式复现了杀兄娶嫂的一幕,克劳狄斯大惊失色。在剧中,哈姆雷特同时扮演着诸多角色,他显得同时是一名哲人、复仇者和戏剧家。

整个剧目充满了冲突和矛盾,因此显得很紧张,紧凑。3、从人物性格分析:莎士比亚塑造了哈姆雷特王子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格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嫉恶如仇又生性软弱,他一心报复却无法战胜自己的性格。他懦弱不坚定的个性是造成他悲剧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哈姆雷特觉得既然人性是邪恶的,仇人克劳狄斯杀死他的父亲篡位并不是孤立现象,这样杀死一个克劳狄斯是没有意义的,应该需要和所有人做斗争,也包括他自己。

这样一来,哈姆雷特开始进行严峻的思考,在上下求索中他变得迷茫、延宕、焦灼。哈姆雷特悲剧的最后是所有的人都死在了舞台上,给予我们很大的震撼。最后在决斗中,雷欧提斯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怒之下凶狠反击,也刺中了雷欧提斯。临死之前,雷欧提斯告诉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是一切的主谋,哈姆雷特奋力将剑刺向了仇人,自己也死在了舞台之上。

“to be or not to be”是一个关于价值感的思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活着本身是痛苦的,死亡是简单的。但如果死后不能结束痛苦, 死亡就失去了价值。死亡换来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二、为什么被后世奉为经典?文艺复兴时期,是莎士比亚思想与艺术成熟与深化的阶段。莎士比亚已看清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他把这些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冲突,他反对暴力,强调理性的作用,创作了《莎士比亚》,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文章TAG:哈姆莱特之十求亦有论语天命《天天论语笔记之十》求亦有道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