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a本科三考什么,科目三最新考试标准

a本科三考什么,科目三最新考试标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1 01:48:56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当然了,这里的建议并非是歧视某些学校,而是真正基于我曾经参加过考研这个考试来说的,对于学校的排名之类的,这里也没有刻意为之的念头。当然了,这些学校出身的学生,相对而言视野更开阔,可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前去招聘的单位相对而言要好一些。除了前面说的公务员和律师的选择外,还可以去做法务,法务与律师相比,成长空间较小,工作相对稳定,压力也比律师小一些。

一些大公司的法务岗还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一些大国企。比如:华润集团、两桶油、中核、中烟等等公司的法务,我都看到过有同学前去应聘。做法务,也不一定要做一辈子,好多人对于法务这个岗位,都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先积攒经验,等待机会变身为律师。除此之外,考研之后,还可以进阶去读博。读博可以选择在国内,也可以去国外。

但是国内的博士生,最好能够有出国访学或者交流的机会。对于博士的入职而言,这些年的要求愈加严格,条件很高,工作也比较累。有同学告诉我,北京有的高校,只有行政岗,没有科研岗,入职行政岗还得抓科研工作,真的非常累。相对轻松的是去三四线地级市的二本学校、目前还有一定的安家费,压力也没那么大。但可预见的是,之后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读博在经济条件、身体、结婚、科研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压力,所以这里劝诫一定要慎重选择。

最后来谈谈科技对法律行业的影响从前面的内容中,也大致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法学维度的知识,对于交叉学科的知识要求变得越来越多了。例如:非诉律师要看得懂财务报表,要懂得公司运营的知识,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去考注册会计师的证书。而知识律师,有的要与专利代理人资格相结合,这又要求有理工科的出身。

同样的,律师的一些业务中,也需要涉及建筑、保险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上述提及的这些内容之外,人工智能的诞生可能会对法律这个行当产生不小的影响。就人工智能而言,其是依靠数据和算法运行的,近两年法学界火热起来的数据法学、计算法学等都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记得2018年硕士毕业前,《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的总编辑马长山老师来我们学校办讲座,席间提到了想要招收几个本科学计算机专业,而硕士学法律的博士生。

2018年左右,西南政法大学则索性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法学院、某些大学好像还开办了数据法这个专业。这其实是对当下技术变革的一个回应,目前虽然大多数还在理论探索的阶段,但可以预料的是,对实务界的影响可能也不会太远了。顺带提一下国内有个公司叫icourt,就是专门搞法律人工智能的,数据法的这些实务当然也有人在做,比如:垦丁律师事务所的张延来律师,麻策律师的团队,华东政法大学高富平教授的律师团队。

而对这个话题想要进一步了解的话,推荐腾讯研究院的曹建峰老师的文章。从劳伦斯·莱斯格提出代码的法律化和法律的代码化以来,很多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在朝着使用者不能违法的方向前进的,例如: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基于算法的准确控制,那么相对应的交通肇事类案件就会大幅减少。而近些年能看到的纸币使用量的减少,使得盗窃犯罪这个行当有了相当高的入门门槛,传统的小偷,也只能在户外偷个手机罢了,想要偷到大量现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统类型的盗窃类案件会大幅减少,转而呈现出技术更高的盗窃。

而当我们畅想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如果能够很成熟的话,那么还有传统意义上的酒驾吗? 再比如,当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人民币普及后,所谓的政府监管是不是会更加的透明呢?一笔金钱在区块链系统中的运用是可以追踪其来龙去脉的,那么传统的贪污、受贿这些案件会不会变得更少?除此之外,是不是说从事法律行业的工作者,在摆脱既往的一些重复性简单劳动的情况下,就会对其队伍进行进一步精简呢?尽管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律师、法官这些行当,但我们不得不担心的是,原先五个律师能干的工作现在变为了三个律师就能干,三个法官能做的事,变成了一个法官就可以,那么剩下的一部分人就可能会被迫变得更廉价、或者索性被赶出这个行业。

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先例,活生生的很多例子就发生在了程序员群体当中,35岁被辞职,996文化正是被迫廉价的反映之一。而且,律师行业很有可能因为工作效率的大幅上升造成两极化的表现,也就是说有大量案源的律师,其消化案件的能力会大幅上升,那么原本需要廉价劳动力来整理资料,来开庭的情况就不存在了。一个律师的工作效率如果由一个星期解决一个案件变为一个星期解决五个案件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无用阶级”的预想会成真吧。

文章TAG:三考科目本科考试最新a本科三考什么科目三最新考试标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