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为何仅仅20年,明朝为什么把卫所内迁

为何仅仅20年,明朝为什么把卫所内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6 03:18:4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明初强盛,太祖年间先是收复了沦陷400多年的燕云之地,将蒙古人赶回了老家,随后几次远征彻底捣毁了元廷,使得蒙古分裂。成祖则五次远征一次次打击鞑靼、瓦剌等蒙古各部。而后虽然遭受了土木堡惨败,但大明对蒙战争始终保持着防守优势,可并没有彻底消除蒙古的威胁。明中期后力量衰弱,明朝廷对于蒙古各部处于全面防御态势。

在北方,明朝还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并以封王、通贡、互市等手段,牵制蒙古诸部。明朝边防的重点是对付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从洪武初年开始,太祖就着力经营北方,派重臣加以镇守,并且将自己能征善战的儿子分封在北方。明成祖朱棣更是考虑到蒙古各部的威胁,将国都迁移到北京,开创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统治新思路。

明朝在弘治年间时,为什么要取消关外卫所建立的关内九大镇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蒙古人被赶回了漠北,但蒙古人死心不改,他们觊觎于中原,一直想要打回来,朱元璋为了防御死性不改的蒙古人,就设立九大塞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到了朱棣时候,他为了打击藩王势力,就将塞王迁回内地,于是九镇便孕育而生。

当然,九镇并不是在弘治年间建立的,而是经历了不少的时间,到弘治年间完成。明朝的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明朝便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朱棣削弱了塞王后,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从明成祖朱棣起,九镇历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在嘉靖时,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明朝建立九镇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长城外的少数民族,构建一条北方防御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屯田制度废除,九边就逐渐荒废下来,当女真族起来威胁到明朝安危时,九边防线对女真毫无抵御能力,女真照样能突破防线,但关宁防线对其还是有防御作用。

为何清朝总忙着“平定西北叛乱”,而明朝西北似乎“安定”许多?

明朝的西北当然安定,因为明朝压根就没西北。明朝对西北的控制,长期龟缩在哈密卫以东和河套以南。即便偶有突破,也会很快被怼回去。先说哈密卫。明朝于永乐初年在嘉峪关以西建立了包括哈密卫在内的关西七卫,其意在于保住河西走廊的通道,进而控制西域,牵制蒙古势力。但关西七卫基本上都是通过册封当地蒙古贵族而来,差不多都是履行个册封手续就完事,明朝甚至在这些卫所没有驻军,也并无实际控制力,不过做些调停工作而已。

即便如此,随着瓦剌的崛起,关西七卫也开始心怀异志,成了骑墙派。后来虽然瓦剌衰落,但吐鲁番又开始崛起,与明朝反复争夺哈密卫。从成化年间开始,哈密卫就一直成为明朝与吐鲁番之间反复拉锯的场所,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情形屡见不鲜,明朝始终无法真正在哈密站住脚。到正德年间,哈密卫彻底被吐鲁番拿下,关西七卫随之树倒猢狲散,明朝在西北边界就此局限在了嘉峪关,再也没有西进的力量和信心。

再说河套。明朝自太祖、成祖时期,对河套的基本方略其实就是偏重于守,即依托于长城和长城北部周边的一些边镇,包括后来形成的九边体系,去防御蒙古势力。即便是太祖和成祖这二位明朝最具开拓能力的皇帝,也很难彻底控制河套。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设置东胜卫,企图控制河套,但一年后就撤回大同。洪武二十六年又卷土重来,设置东胜左卫和右卫,但到永乐初年,朱棣又将这两个卫所内迁至卢龙和遵化,基本上是放弃了对河套的控制。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再也没有进占河套的能力,只能靠被动防守,主要的行动就是筑边和捣巢。筑边其实没多大效果,因为明朝的边墙体系是沿河套南部修的,基本上把大部分河套,包括黄河,都扔给了蒙古势力,蒙古势力平时在此放牧,一旦有事,就会以河套为跳板,攻打明朝的边墙体系。而明朝这边,维持边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之对方可以集中兵力找到漫长边墙的任一一点发动攻势,明朝自然疲于应付。

文章TAG:卫所内迁明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