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经验 > 周口市项城市名人大全,项城司老街有什么高官

周口市项城市名人大全,项城司老街有什么高官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01:51:17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1993年12月16日,项城升级为县级市。陈州百姓有的叫周家埠口,有的叫周家渡口,后来简化为周家口。亲王一年的俸禄在10000石禄米,郡王则有2000石,就是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也有个200石左右。他的“驴友”有王羲之,许询等人。9县分别为淮阳、鹿邑、郸城、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

哪些千古“绝对”?

伟大领袖毛主席堪称是对对联的高手,他撰写的对联也是千古绝对,后人是望尘莫及的,今天介绍几对毛主席写的千古“绝对”对联,与友友们分享。王尔琢是红军高级指挥员,曾任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是井冈山的一员骁将,1928年8月25日为追回叛逃的袁崇全营,英勇牺牲。在王尔琢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起草、陈毅书写了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红军进行国剿,当时红军只有4万人,面对敌众我寡的严重形势,毛主席胸有成竹、胜利在握,在动员誓师会上,他写下了一幅动员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还有毛泽东悼念黄公略的挽联,上联是: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下联是: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当然,毛主席还写了不少的千古绝对,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等,欢迎友友们补充介绍,看看谁的对联是千古“绝对”?。

有哪些历史人物晚节不保?

有个开国元勋,为革命牺牲六位亲人,功勋赫赫,毛泽东却批示此人永不启用,而后更是批评此人不可救药。他是什么人,为何惹得毛泽东如此震怒?他就是戴季英,是革命时期的高级干部,劳苦功高的开国元勋,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过伟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毛泽东为何要将戴季英彻底打入冷宫呢?毛泽东批阅文件01革命青年戴季英(1906年-1997年),又名戴继英,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北、鄂豫交界的七里坪戴世英村人。

和很多开国元勋不一样的是,戴季英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以及董必武、陈潭秋创建的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而且他的父亲戴寿云,是一个开明知识份子,和董必武相交莫逆。因此,在董必武等人的影响下,戴季英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是武汉三镇知名的爱国学生运动领袖。戴季英1926年7月,年仅20岁的戴季英加入共青团,1927年2月,作为武汉第一中学的进步学生,戴季英光荣入党,投身革命洪流。

1927年6月,戴季英被委以重任,回到家乡发动农民运动,担任黄安县委委员、代书记。1927年9月,黄安、麻城爆发了著名的“九月暴动”,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戴季英任起义总指挥部成员兼任七里区农民义勇队总指挥,是黄麻起义名副其实的核心领导成员。黄麻起义是一次重要起义,参加过黄麻起义的开国将军有26位之多。

分别有2位大将:徐海东、王树声;6位上将:许世友、陈再道、王建安、王宏坤、周希汉、周纯全;7位中将:刘飞、吴先恩,詹才芳、徐深吉、张仁初,秦基伟、张才千。因这次起义的影响而参加红军的红安籍、麻城籍、黄陂籍开国将军,更是多达125位。11月18日,大别山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黄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并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攻克黄安县城后,县城有名的书法家吴兰陔先生非常高兴,即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对联写道: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此联对仗工整,巧妙地嵌入了“绿、青、白、黑、赤、黄、碧、紫、苍、红”十个表示颜色的词,感情浓烈,又十分贴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形势和人民革命的激情。

这是第一次将我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02红军领袖不久,由于敌我实力相差悬殊,黄麻起义失败,鄂东军在黄陂山区进行游击战斗。1928年春天,鄂东军改编成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季英任军委委员,来说开辟鄂豫边区根据地。1928年5月,戴季英任黄麻县委书记,地方武装部队总指挥。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戴季英积极发动农民参加革命,鼓舞年轻人加入红军,为红军发展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0月,戴季英任鄂东特委委员,后任鄂豫边特委候补委员。1931年,鄂豫皖省委成立,沈泽民(1900年—1933年,著名作家矛盾之弟)任省委书记,戴季英任委员,是沈泽民重要的军事助手。1932年4月,戴季英担任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政委(师长是汪明国,副师长是张成功,这个级别1955年授勋中将起步),参加第四次“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后,戴季英留在鄂豫皖进行斗争。

11月29日,七十四整编,戴季英继续出任师政委,而师长正是徐海东大将。徐海东大将1933年4月8日,戴季英因为表现出色,升任红二十五军政委、七十四师政委,兼鄂东北游击总司令,是鄂豫皖根据地主要领导人。1934年11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长征,红二十五军也进行长征,长征前部队进行整编,戴季英兼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随即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戴季英任鄂陕特委书记、鄂豫陕省委委员。1935年9月15日,戴季英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延川永平胜利会师。会师后,戴季英任陕甘晋省委常委,西北军委保卫局局长,是陕北红军主要领导人。在此期间,戴季英身先士卒、亲历险境、鼓舞士气,与战士们共甘共苦、忍饥挨饿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谓是战功赫赫。

尤其是“郭家河战斗”、“潘家河战斗”、“独树镇”等战斗戴季英指挥非常英勇,素有“战将之风”的美誉。更值得敬佩的是,戴季英为了革命牺牲很大,父亲被国民党活活烧死,母亲吴氏被当地土豪打死,戴季英有弟兄五人。除戴季英外,其余四个兄弟全部为革命牺牲。03民族英雄抗日战争爆发后,戴季英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

这是什么概念呢?新四军成立初期,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第1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2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后粟裕接任);第3支队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4支队就由高敬亭任司令员,戴季英任副司令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戴季英和粟裕、谭震林等开国将军是一个级别的。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总指挥,徐海东任副总指挥。6月,高敬亭被冤杀,徐海东兼任第四支队司令员,戴季英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两人再度合作,在徐海东病重期间,戴季英还担任过代司令员。1939年11月,戴季英回到延安,参加了七大,毛泽东等人对他的成绩予以表彰。1944年9月,河南军区成立,戴季英任军区书记,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委,当时的司令员就是王树声大将,也就是说戴季英长期担任徐海东、王树声大将的副职,按这级别,1955年授予上将并不过分。

整个抗战期间,无论是领军作战、还是根据地建设,又或者是稳固民族统一战线,戴季英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抗日功臣。04开国元勋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和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以及冀鲁豫军区第八团,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县、枣阳、桐柏、唐河4县交界地区胜利会师。

会师后,组建了中原局,由徐向前任书记(未赴任),郑位三任代书记,李先念为副书记,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任为常委,另外4名委员是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和任质斌。而后,戴季英兼任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与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部紧紧扼守中原要地。中原突围战役1946年6月26日,中原局解放军进行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战役。

此时,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蒋介石发动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其实是准备牺牲中原局,以换取全局主动的。1947年11月,陈毅直言:“中央是准备牺牲你们的,包括李先念、王震、王树声、戴季英同志在内。”但是,戴季英和王树声等人以顽强的毅力,在国民党统治核心区,与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不仅拖住了敌人,而且开辟了鄂西北解放区(王树声任鄂西北军区司令,戴季英任政委),更有力支援了陕北、东北、华北、华东等解放区,帮助解放军度过了最危险的战略防御阶段,取得解放战争首场战役的胜利。

中原突围战役胜利结束后,戴季英任河南省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建立。戴季英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开国元勋。05“疯狂病”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当时河南省会是开封)。这个任命让戴季英很不舒服,当时河南省委书记是张玺、人民政府主席(相当于省长)是吴芝圃。

客观的说,张玺、吴芝圃无论是资历还是革命贡献确实不如戴季英。戴季英之所以屈屈二人之下,不是没有原因。诚然,在革命历程中,戴季英功劳贡献是很大,但他也有着最明显的政治黑点——肃反!戴季英是一个狂热的“肃反”分子,杀了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许继慎、熊受暄、周维炯、肖方、方英、十几个高级干部都是被其所害,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红二十五军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时,身为政委的戴季英却搞起了“肃反”,将红七十四师主力220团的政委、参谋长等49名人当捆绑关押起来,严刑拷打。当他问不出口供之后,直接下令杀了。当时师长徐海东急了,连忙求情道:“政委,一点口供都没有,为什么杀人家?”戴季英冷冷的回答道:“你不懂肃反的事,没有口供,证明他们是反革命坚决分子,不愿说出他们的组织来…”有口供杀,没口供也杀!说完,他直接下令将这49人处决。

这一幕,直接惊呆了徐海东,让徐海东深恶痛绝,同时也胆战心惊。而后,戴季英等人先后处决了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程启波,手枪团团长杜本润、政委傅天娇等八人,就连黄麻起义的领导人戴克敏、戴继伦、曹学楷也相继被枪毙。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师后,时任保卫局局长的戴季英又将“肃反”的政策与手段带到了陕北根据地,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文华等60余人几乎悉数被捕,一律遭到政治上的污蔑和肉体上的折磨。

刘志丹幸好,这年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红军赶到了吴起镇,毛泽东立即刀下留人,救下了刘志丹等人的性命。毛泽东厉声斥责,指责戴季英等人是“疯狂病”!周恩来更是直接批评戴季英道:“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倒是一个没有才好。”而后,戴季英被撤职,并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可戴季英死性不改,在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任副司令员时,他多次向中央和新四军总部打小报告,诬陷司令员高敬亭,挑拨高敬亭与新四军军长叶挺等人的关系,致使高敬亭在1939年6月被错误处决。正是因为这点,尽管戴季英功劳很大,中央没有让他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及其他更高的职位。06无可救药然而,戴季英却因此心生不满,他认为自己1944年就出任了中共河南区党委书记,这一职务是可以与省委书记相提并论的,而今的职务与自己的功劳相比,是不对等的。

于是,他开始居功自傲,倚老卖老、自我标榜,瞧不起河南省委资历不深的干部,经常不听省委的招呼,多次公开发表与省委意见相左的言论,公然在干部会议上抨击省委,并多次在言说与行动上公开对河南省委贯彻中央三反运动,表示异议,双方遂发生尖锐矛盾并造成严重后果。1951年年底,戴季英还给毛泽东写信,对河南省委领导进行了攻击,要求让自己担任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

就是这一下,戴季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彻底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毛泽东见信后,大为震怒,批评:“戴季英已经不可救药了”。而后,他又亲自给中央办公厅批示:“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1952年2月12日,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回家反省,而后被关押。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河南省委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决定。

就这,还没完。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七届六次中央委员扩大会议上做总结,他再次点名批评道:“谁不犯点错误呢?无论是谁,总要犯一些错误的,有大有小。不可救药的人总是很少的,比如陈独秀、张国焘、高岗、饶簌石,还有陈光、戴季英。除了这样极少数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可以挽救的,都是能够经过同志们的帮助去改正错误的。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戴季英的厌恶、痛恨之情。毛泽东批阅文件结语、戴季英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一生历经国民革命、苏区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是资历深厚、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可惜,他晚节不保,在46岁的时候,就淡出政治舞台,命运多舛。综合考量,与其革命阶段的疯狂肃反及向毛泽东的邀功要官有直接关联。

周口为什么叫周口?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周口即古代的陈国,陈国是周王朝三王二恪而封虞舜的后裔的封国。后来陈国的公子完在姜齐(姜子牙建立的齐国)任职,他的后裔逐渐篡夺了齐国,建立起了田齐国。因为该地为古陈国,是全国陈姓的发源地,故而后世皇朝将该地称之为陈郡或陈州。福垊告诉您,这里还有个很有名曲目及民间故事——包公陈州放粮。朱仙镇为中国四大名镇(朱仙、汉口、佛山、景德)之首,更为中原四大名镇(朱仙、道口、周家口、赊店)之首,而中原四大名镇之一就有周口,当时是叫周家口镇的。

而周口就是周家口镇的缩写,那么为什么叫周家口镇呢?话说,明成祖定都北京,漕运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今天的川汇区地处三河交汇处,并疏浚河道。永乐二年1404年,该地一名周姓商人就抓住机遇,干事创业,在颍河南岸子午街开辟一渡口,在此摆渡。这个渡口极大地方便了南岸的子午集和北岸的永宁集之间的商务和生活往来。

当时号称“小武汉”与河北的张家口齐名,号称“南北皮都”,皮都就是皮草之都的意思。陈州百姓有的叫周家埠口,有的叫周家渡口,后来简化为周家口。“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连接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通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

”(乾隆《商水县志》卷一,《舆地志·集市镇店》篇)那周家口为什么简略为周口呢?原因很简单,周口就是周家口的简称。周口比周家口更省略更顺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跟北京周口店所混淆啊。至于神马时候周家口改成周口的,福垊尚未考证出来。但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在清朝,该地还是被称为周口镇的,福垊推测应该是民国时期。

因为到1965年6月29日,成立周口专区,下辖9县1镇——周口镇。9县分别为淮阳、鹿邑、郸城、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1969年12月31日,周口专区改为周口地区,周口镇升级为县级周口市。1993年12月16日,项城升级为县级市。2000年12月31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周口县级市,成立周口地级市,原县级周口市改为川汇区。

川汇区即河流交汇也,这里是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也是福垊前面所说的三河交汇。目前周口市辖1区1市8县。川汇区、项城市和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沈丘县、郸城县、淮阳县、太康县、鹿邑县川汇——关帝庙,项城——袁世凯故居,扶沟——吉鸿昌故居,西华——逍遥镇胡辣汤,商水——宋玉、陈胜、袁绍、袁术故居,沈丘——华佗冢,郸城——排球运动员朱婷家乡,淮阳——伏羲氏故居,太康——吴广、谢安、谢灵运、谢道清皇后等家乡,鹿邑——老子故居。

明朝封在各地的王爷和当地的官员是什么关系?

曾有学者这样认为,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本想一劳永逸,让子孙万代再也不受食不果腹的危机,他规定,凡是朱氏子孙,一律不用当差纳粮,即一出生就全部有国家财政供养,不用劳作,不用考取功名,就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如爆炸式裂变,据清人估计,崇祯初年的时候,朱氏子孙已突破200万人大关,巨大的财政负担加上贵族的骄奢淫逸,使得百姓不堪重负,可以说,大明王朝的覆灭各地王爷们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朱元璋如何规定子孙的爵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幻想着子孙能够万世万代的享国,鉴于历代皇位争夺,兄弟相残的故事,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不论才能高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毕竟,“贤能”很难有一个衡量标准,按照出身划分,任何人都只能认命,也就避免了因为皇位的杀戮。而且朱元璋对于家族观念十分看中,建国之后,他把整治“骄兵悍将”的行动提升到了计划之中,再忠实的将领也是外人,远不如自己的儿子来的放心,因此除了太子朱标外,其余子嗣全部外放,封为亲王,替皇帝镇守边疆。

对于爵位,朱元璋也做了明确的要求:1、除皇位继承人外,其余皇子全部封为亲王,即我们熟悉的一字王,如秦王、燕王、鲁王。2、除亲王的继承人外,其余王子全部封为郡王,如项城王、淮阴王等,区别为二字王。靖江王为特例,实授亲王俸。3、以此类推,郡王下面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在爵位中也是最低的,但奉国中尉的儿子不论嫡庶,统统世袭,也就是说,只要是朱氏子孙,最起码也是一个奉国中尉,衣食无忧是最基础的保证。各地的王爷与地方官属于什么关系?据《明史》记载,终明一代,共册封了87位亲王,然而这其中有因病早夭的皇子,实际到达封地的只有65位,其中,朱元璋册封的亲王最多,也最为出名,一共是25位。

这65位亲王中,因为犯罪或者无子嗣而取消的封国有21位,传到崇祯年间时,亲王的数量还剩34位。但值得一提的是,亲王的生育能力要远远超过皇帝一脉,整个明朝一共册封了924位郡王,至于下面的爵位更是数不胜数,因此,200万的朱氏子孙还是保守估计。然而王爷在地方上的权力却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朱元璋时期,各地藩王拥有很大的权力,以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为例,秦王府有护卫兵马4万余人,这支部队完全听命于秦王,不受他人节制,遇到战争,陕西边塞的所有兵马一体受秦王节制,遵从秦王的指挥,同时,秦王府的属官还兼任地方上的都指挥使或者布政使,除了皇帝,没有任何官吏敢于挑战秦王的权威,开国公侯也概莫能外。

可王爷的权力随着朱棣的造反而逐渐削弱。朱棣以藩王身份发动“靖难之役”,他的成功绝不允许他人再次复制,登基之初,他虽然表面恢复了许多被建文废掉的亲王,但实际上是给名不给权,削减亲王护卫,不得插手地方事务,没有诏书不得离开封地,变相的将他们软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的集权。虽然王爷们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尊贵的地位却让地方官员不敢轻易招惹。

王爷们在王府中依然拥有权力,但却不可以随意指挥地方官员,如发现王爷们有不法之事,地方官只能上报朝廷,自己无权处置。同在一城之中,王爷和地方官避免有过多接触,因为比较敏感,王爷们结交地方官会被人举报蓄意谋反,而地方官更怕担上勾结外藩的罪名。因此除了过年过节双方会互有庆贺,但大部分时间双方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王爷们平时都是如何生活?不得不说,朱元璋给子孙的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的。亲王一年的俸禄在10000石禄米,郡王则有2000石,就是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也有个200石左右。我们都知道,明朝的俸禄之低几乎创了历朝历代之最,即使官至一品,每年的俸禄也不过1000石左右,要是个七品县令,每年不过90石的俸禄,别说富有,就是养家都养不起,然而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自宣德之后,藩王的势力彻底被遏制住,他们成为了羊圈里圈养的羔羊,除了吃喝玩乐,其余一概不问,只能躲在自己的王府中,就是连出城打个猎都得报备皇帝批准,没有圣旨不得擅自外出。大部分的王爷没有了信念,反正朝廷管钱管物,那自己就可以使劲挥霍。每日妻妾成群,有一个庆成王朱奇浈,据《皇明盛事》记载,仅儿子就生了一百多个,至于女儿的数量,没有统计,估计也不再百人之下,以致王府聚会兄弟姊妹之间都互相不认识,也算是一大奇闻。

后来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每攻陷一城,便把矛头直指王府,一者这些王爷盘剥民脂民膏,杀之迎合民意,二者王府中多年来积攒的金银财宝也足够起义军使用一段时间,整个明末,朱家成为了最惨的一方,朱氏子孙在屠刀之下如待宰的羔羊,完全没有了老祖宗朱元璋的精气神。清朝入关后,鉴于明朝庞大臃肿的藩王制度,将王爷全部留在京城,除了立有大功的铁帽子王外,其余爵位也依次递减,让国家财政不再有如此大的负担,算得上是整个封建王朝处理藩王问题最得力的一个朝代了。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会稽东山(今绍兴一代),东山确实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谢安。谢安(320~385)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望族谢氏,他的老爸,哥哥、弟弟皆在东晋为官。然而他却是一个另类,拒绝朝廷出仕为官,隐居会稽东山,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徜徉在大自然之间。他的“驴友”有王羲之,许询等人。

由于谢安的名声很大,朝廷三番五次请他出山,期间也短时间从过政,但很快就辞官而去,关键是受不了约束。就在谢安人到中年时,家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老爸去世,弟弟谢万在和敌军作战时贻误战机被朝廷废为庶人。谢氏家族一时之间在朝廷中势力一蹶不振,恰在此时,东晋遭到了强敌入侵,朝廷再次召唤谢安出山。谢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公元360年,这一年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朝廷大哗,有的大臣直接提出投降,这些人说:“东晋把所有的军队集中在一起也超不过10万,兵力太悬殊,这仗没法打”。当时皇帝想到了谢安,于是封他为征讨大将军。在国家危亡时刻,谢安毅然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担,这一年谢安40岁。谢安首先推荐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先锋官,随后他把东晋的家底——满打满算的八万人马让侄儿率领前去阻击符坚的军队,他则坐阵后方指挥。

他侄儿临走前想问问这个仗怎么个打法?8万对100万,隔谁心中也没底。谢安只是说,“朝廷自有安排,你尽管放心前去”。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气,他侄儿相信叔叔的能力,所以心里并不十分惧怕。谢玄带领着军队和苻坚的军队在“淝水”摆开了阵势,谢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心中有数,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有一半是在行进的路上,他派传令兵传达命令,要侄儿打符坚一个措手不及,要“半渡而击”。

讲真行军打仗除了谋略上的比拼,一大部分原因来自天时地利,上天保佑东晋,在如此悬殊的决战中,谢玄把握住了先机。传令兵传达了谢安的计策:命令谢玄不能等苻坚的军队聚集好再开战,不能像春秋战国时的宋襄公那样“半渡不击”,做一个愚蠢的仁义之人。谢玄依照叔叔的计谋,乘苻坚大军渡水到一半时突然发动攻击,谢玄最终以少胜多战胜了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最终胜利。

文章TAG:老街项城周口市高官名人周口市项城市名人大全项城司老街有什么高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