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狗13 为什么看不了,电影狗13让人感动流泪

狗13 为什么看不了,电影狗13让人感动流泪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5:49:44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第三次伤害:家里大人根本没时间帮李玩找到丢失的爱因斯坦,他们买了条和爱因斯坦长相差不多的狗敷衍李玩,还指鹿为马,强迫李玩接受新宠物。第四次伤害:李玩只好独自出门找狗,爷爷出门去追,被李玩失手推倒。久不出门的奶奶大晚上出去找李玩,又险些走失,爷爷奶奶为李玩和狗双双受伤。李玩被爸爸暴打,要求她向长辈道歉并不再找狗。

第五次伤害:李玩英语考试取得好成绩,本答应奖励李玩到天文博物馆参观的爸爸却因为应酬饭局,违背了承诺,还让李玩在饭局上为生意伙伴敬酒。第六次伤害:李玩接受了爸爸和后妈生了小弟弟的现实,感觉自己失去了家庭地位。第七次伤害:新“爱因斯坦”因为咬伤弟弟,被爸爸送去狗肉店。第八次伤害:新“爱因斯坦”来不及被李玩解救,饿死在流浪狗收容所。

第九次伤害:李玩终于因为物理成绩全市第一实现保送,却在庆功宴上被叔叔们奖励吃狗肉。电影鲨在看片过程中,粗略计算了一下,邻座女生大概抹了三次眼泪,一次是李玩找爱因斯坦、一次是李玩被打、一次是李玩救新爱因斯坦。由此可见,《狗十三》这部影片的代入感是不错的,故事逻辑也算顺畅,几个泪点的确让人心疼小姑娘。但这部电影里,电影鲨最喜欢的,是曹保平导演想表达的一个态度,那就是——他没有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去数落父母的错处,而是尽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正常三观的爸爸。

他会为照顾女儿的情绪,再三延迟告诉她小弟弟存在的现实;小狗走丢后,也是一再站在理解女儿的角度,容忍她的执拗;为女儿能保送到好高中而选择英文兴趣组,是出于更长远的考量。尤其通过最后一个弟弟学滑冰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的目的是在强调成长本身就是痛苦的,是一个不断跌倒爬起、“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很多”的过程,这些痛苦你身边的大人不给你,也会有别的人别的事叫你去承受。

所以说,《狗十三》并不是一部控诉父母家庭的作品,它即同情孩子的痛苦也怜悯家长的难处,是一部能比较深刻地探讨成长之痛的作品。电影虽然一些小细节有待加强,比如:电影中不分四季,李玩的T恤从弟弟出生那年一直穿到弟弟2岁左右,没有换过;李玩的爸爸形象不够统一,按照影片人设,这样关心女儿的父亲不应该让李玩帮着应酬生意伙伴,还让她喝酒;节奏还不够精准,李玩找狗的时间太长,具有最大寓意的那个精神病人学鸟叫的片段又太短。

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神病人学鸟叫的片段本可以代表李玩自我精神世界的崩塌,不得不接纳扑面而来的现实,和李玩念念不忘的平行宇宙达成统一。(李玩原来浪漫的想法是楼上养鸟,结果却是个神经病在家学鸟叫)。这样好的一个隐喻却不知什么原因被弱化掉了,有尾找不到头,很是可惜。总的来说,这部《狗十三》比曹保平猎奇空洞的《烈日灼心》强太多。

张雪迎新作品《狗十三》上映,你会去观看吗?

谢邀,必须支持!大人们常说 “你这个孩子太不懂事了” “你长大了,该懂事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懂事呢?对于李玩来说,是那一筷子夹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亲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时挤出的笑脸;是面对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那声“抱歉”;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消息时那声“谢谢”。这样的李玩,以后还多着呢。又或者说,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李玩”的影子,我们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对于电影《狗十三》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你怎么看?

她最终还是喝了牛奶,吃了狗肉,以及不再和爱因斯坦相认。这部影片没有像传统的青春片那样去沉湎爱情,而是讲述了13岁少女李玩以成熟敏感的心思看待感情和人际关系,又以稚嫩抗拒的心态对待成人世界,却被爱所绑架,被迫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的故事。李玩本来就不爱喝牛奶,一直以来都是拒绝的态度,但是在最后她喝下了牛奶,她一直都拒绝吃狗肉,但是最后吃写了狗肉,和见到爱因斯坦后说:我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

这里的心酸大概就揭示了,成长好像就是在接受着一场又一场必须接受的无奈,好像每一个中国的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父母总是在让我们接受一些自己本来不愿接受的事情,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用武力来折服,但从来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大人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和方式在强迫孩子以及衡量孩子,只因我是为你好,“为你好”三个字承担了所有父母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思想。

买评论也不可能刷到豆瓣8.5,大咖团赞的《狗十三》魔力在哪?

《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的2013年电影作品,事隔5年才与观众见面。学院派导演《狗十三》电影作品中的青春现实而残酷。张雪迎、果靖霖二人饰演的父女演技实力在线。该片曾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少年单元的特别提名奖。这一部迟来的影片,带给观众的直接感受却是深刻的思考。豆瓣的8.5分是对影片品质的肯定。影片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是每一名中国式家长、中国式教育最应该去反思的……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其时影片的片名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两只狗狗贯穿了整部影片。

李玩的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成长经历,教育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重男轻女的思想、重组家庭问题、简单粗暴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教育缺位、青春成长烦恼等一系列痛点。灰色基调青春期的压抑在片中铺展、延续。最终,外人看来的乖巧懂事的李玩,是牺牲了自己的快乐妥协顺从包裹下的青春。而真实的青春却只能藏在心底,去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哭泣……影片开头爷爷不慎丢失的狗狗——爱因斯坦,李玩发疯似的寻找,因为那是她青春期的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狗狗是她的精神寄托。

而这一切父亲不理解,却粗暴地认为李玩是叛逆。一顿拳脚相加后,当一切归于平静,李玩选择了顺从。孩子渴望的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强权施压下,孩子只能选择委屈求全。父亲口中强调的是给你最好的物质生活,精神上的交流却十分贫乏,缺乏换位思考的交流。青春期的孩子在强权压迫下无力改变现状,影片结尾当李玩认出了那只被人牵着的狗狗就是爱因斯坦时,她没有走到跟前去相认。

而且走到胡同口失声痛哭。因为她懂得,如果让爱因斯坦回来,还不如把它留在外面。因为那只替代爱因斯坦的狗狗的命运,她都无力改变。这才是李玩最真实的自己,这是在以泪控诉,那段妥协的成长经历下的残酷青春,心灵的成长是一生的命题……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品鉴电影,喜欢请关注。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您的支持与评论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狗十三》中,你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因为敏感就可以任性吗?你怎么看?

头条真好,刚好看了这电影的介绍。非常详尽,然后就有人问这问题了。我跟我的学生说过,其实没有真正的反叛期、叛逆期的,只是到了初中,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体格也强健了,小学小不点时你可以打他,但到了初中,他们体格强了,你再打他,就算他不还手,你也觉得特别别扭,如果他们还手,那你就会觉得他们很叛逆了。

人就是这么荒唐,孩子顶嘴了,管不住了,还手了,就把这个时期定人叛逆期、青春期。放眼看看一些很和谐的家庭,女儿和儿子跟父母象兄弟姐妹一样,完全没有隔阂,你们完全感觉不到青春叛逆期的存在。看看你部《狗十三》吧,其实我不太喜欢看这样的电影,现在的孩子,如果不是学校强迫去看,我想他们绝对不会花钱去电影院看,当然,看看简介就好了,要是整部电影看,我想不给闷死都给憋死了。

其实女孩之所以是这样子,很大程度是因为家庭造成的。父亲爱这个女儿,但是却很少去管她,只是听说她得了好成绩才去赞扬,承诺过的事情却因为公司的事情不去管女儿,自己不洁身自爱抛弃正室还生了小孩,这种种行为都让女儿制造反叛的机会,到他真正去管女儿的时候还动手狠狠地打女儿,这女孩不去自杀我已经觉得很意外了。还有爷爷奶奶,从小就宠这个孙女,狗是他们送的,到她对狗产生了感情后狗丢了,他们拼了老命去找狗,回头看到孙女发了疯似的又开始责骂,这样的教育式,十分不负责任,而且很容易让孩子走极端。

文章TAG:流泪感动电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