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怎样评价李鸿章

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怎样评价李鸿章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4:49:5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究竟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这个题目真不好答,因为在一般的老百姓口中,李鸿章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卖国贼”。笔者认为这个评价十分客观公正,表示完全赞同。在相当时期,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比较统一的,即:认为李鸿章是汉奸和卖国贼。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谢江东汪郎网友、悟空问答邀请。在那不堪回首、又不是很遥远的晚清历史中,在每一件屈辱的历史事件背后,总会看到一个人的身影——李鸿章!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所谓撑起了大清半壁江山、力挽狂澜,避免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李中堂大人!记得1982.9.24日,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会谈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掷地有声的话:"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有人拿李鸿章死后,慈禧痛心流涕来说事,分明是站在清朝卫道士的立场上,未免有些幼稚!也有人拿倭酋伊藤博文、霉果仁格兰特的话来说事;更有人把李鸿章比做东方的俾斯麦!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俾斯麦何许人也?看看我们的李中堂是否有资格匹配!俾斯麦,19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人称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联邦议会上发表了首次演说:"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俾斯麦在普鲁士王国宰相任内,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叱诧风云,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军事上,先后策划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打败丹麦,把奥地利挤出德意志联邦,并且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在这里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凭借"铁血"政策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完全统一。反观被人称为晚清"中兴大臣"的李鸿章又如何呢?李鸿章贪污受贿,有证据表明:他在1896年4月,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期间,为签订《中俄密约》,收受俄国300万卢布贿赂。

在筹办北洋水师过程中,在购买德国军舰时,接受德国巨额回扣,事发后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一桩"公案"。洋务大员容闳经过私下调查后认为李鸿章办洋务至少捞取4000万两白银。李死后,其家族私田高达257万亩,可谓举世震惊!"宰相合肥天下瘦"绝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居位之高,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

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所夷者同胞也。"后来,俾斯麦听说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于是就说,我可不是欧洲的李鸿章。羞于与李鸿章为伍。有人洗白李鸿章,吹捧其最大的功绩就是倡导了洋务运动。同样是办洋务,李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军工产品无论如何是不能同张之洞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相比的。李鸿章办洋务总是打败仗,同样左宗棠办洋务却打胜仗。

李鸿章治军,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管理松弛,腐败透顶。1883年中法战争的越北战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场、辽东战场的清军主力均是李鸿章的淮军。潘鼎新、叶志超、方伯谦以及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的北洋水师将领都是些逃跑将军、投降将军!李布置的3万人的鸭绿江防线,日军两天内攻破。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义士徐骧、姜绍祖、吴汤兴以及刘永福等人率领民众英勇抗击倭寇,在清政府阻断一切援助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五个多月,大小100多仗,抗击倭寇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倭寇三万两千多人,其战功足以令拥有大批正规部队的北洋军阀汗颜、无地自容!而李鸿章残害同胞毫不手软,杀降、屠城,就连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曾剃头"自叹不如。

纵观李鸿章凡是对外战争,总是一味避战,妥协退让、求和。1884年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1895年初甲午中日海战,都是由于李中堂的避战保船、妥协退让和保存实力,严令福建水师、北洋水师不准出海迎敌,违者虽胜亦斩。致使福建水师、北洋水师主动放弃制海权,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福建水师、北洋水师毁于一旦!19世纪60年代,浩罕国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

到底该怎样评价大清国第一能臣李鸿章?

到底该怎样评价大清国第一能臣李鸿章

在相当时期,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比较统一的,即:认为李鸿章是汉奸和卖国贼。近年来,随着学者们的钩沉,逐渐呈现出历史更多的侧面,让我们对李鸿章有了更新的认识:1、签订诸多卖国条约,这是李鸿章个人力量所不能左右的,不能让他负全责。2、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还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呈现出他能臣的一面。3、李鸿章在清廷高层中,尚属最具世界意识的人,对国际形势、西洋文明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判断时比其他人还是要高明一些。

4、李鸿章为增强清朝国力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历史学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脱离以往僵化看历史的缺陷,以启迪人们的思考。片面读史的最大问题在于分不清论人和论事的区别,动辄贴标签,凭借这种简单思维,很难将自我剥离出来。我们读历史,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在于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在于找到自我。至于历史本身,它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算是科学,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数据积累,很难预测其方向,绝大多数历史事实,我们是无法搞清真相的,而且永远也搞不清真相。

所以,学历史让我们明白面对历史,应有多元视角,打破“历史必然有真相”“历史必然有规律”的幻觉,当然,这两点可能也是对的,但我们现在做不到,将来能不能做到,谁也说不清,所以不如扎扎实实地多做一点实证工作,少一点高谈阔论。最差的读史方式,就是上来先分辨好人坏人、谁对谁错。这就很容易把当下的看法带入进去,我们今天看慈禧太后满盘皆错,可带着这样的定见去读史,就会忽略她做出错误判断的深层原因,那样就会使自己变得肤浅。

所以,纠正读者们对李鸿章的片面印象,这个工作其实是很有价值的。可惜的是,很多读者看到了一些从没看过的真相后,又突然发生逆转,成了李鸿章粉,将其抬为悲情英雄,俨然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被一帮傻瓜耽误,所以壮志未酬,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李鸿章虽然不像过去说的那么坏,但也远没有今天许多网友想象的那么好。

1、李鸿章收受俄国人贿赂,出卖中国利益,可谓铁证如山,说他是卖国贼是完全没问题的。2、李鸿章结党营私,非皖人、非亲戚、非私人不用,当年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便明确指出。3、李鸿章贪墨成性,他利用清廷制度漏洞,大肆圈占私人利益空间,不仅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且伤害的了国家利益。4、李鸿章对世界的了解有限。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对于当时中国的贡献?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李鸿章,晚清名臣。后人对其评价一直存在争议,褒贬不一。尤其国人对其反面评价较多,而在国外李鸿章凭借其卓越的外交能力,在西方却树立了比较不错的形象。那么怎么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对中国的贡献呢?01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有力推广者,他以创办新式军工企业为开端,随之装备淮军,筹建海防,而后兴办一般民用企业,开矿山,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特别是连遭到激烈反对的铁路修筑也终能突破重围而开始动工。

他在许多方面都开近代中国之先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2李鸿章通过与西方文明的频繁交往,使它对当时的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李鸿章深切体会到中西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内力的驱使下,使他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速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创立了一批民用企业,对中国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作了贡献;倡科考改革、派遣留学生等,为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初步基础。

中国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反映在如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角度上,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代表人物”。笔者认为这个评价十分客观公正,表示完全赞同。03世界处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冲破阻挡历史前进步伐——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近代中国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出身地主阶级,并且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李鸿章,在内外强敌压境的危险形势下,把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成果,努力付诸实践。

他的思想与言行并没有跳出封建的藩篱,但却给这种封闭的藩篱撞开了一道缺口,为缩小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做了最大努力,比起那些空喊“礼仪”治国、救国的封建顽固守旧派,李鸿章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总结李鸿章所推行的各方面改革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并且受他所处的阶级的局限,发展非常缓慢,但无论如何,这一切昭示着现代化启动的新意。

他的思想及其洋务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超越了他所代表的封建阶级,客观上做了历史发展不自觉地工具。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其成效虽不足以抵抗外国的入侵,没有使中国真的变成富强和富裕,也更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他顺应了历史潮流,不自觉地迈开了前进的脚步,为历史留存一定的功绩。

按照你的评价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到底该怎样评价大清国第一能臣李鸿章

李鸿章历来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从文人的角度来说,他是卓越的;从军人角度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 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从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相终,晚清时期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印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 他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然而说起晚清的李鸿章,人们会想到“卖国贼”,想到“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01 有文化有觉悟的读书人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觉悟的读书人,他在国家面临分裂的时候,弃笔从戎,编练新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政权的稳固:1851年在金田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五年内迅速席卷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并数次打破清军对它的战略包围,逐渐形成与北方满清正统政权相抗衡的农民政权,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安全和政权稳固。

1860年,因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失去了长江中下游制约太平军的最后一支力量。应钱鼎铭的邀请,曾国藩 转商于李鸿章,着手招募并组建淮军,最终成为抵抗太平 军进军上海的重要力量。02 开展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作为一方大员,他在国难当头时积极改良现状,在不触及国本的情况下,带头发起了近代一场由上及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于上海抵御太平天国的实战过程中感到西洋军械的威力,开始了早期的改良摸索,在军制上,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使得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在管理上,他罢免了以杨坊为代表的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 改为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同时建立了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

其后随着他地位和权利的上升,淮军逐渐承担国防军的责任,而其淮军将领、幕僚,以及志同道合的官僚便形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启了洋务运动。并在相关领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让清庭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国内的一系列军事与民生的变革使中国军队得以转变为使用近代火器的军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满清的命运,但却提升了它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维护了政权的稳固;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种下了学习西方的“星星 之火”,同时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03 迟暮帝国的肱骨之臣作为一个迟暮帝国的肱骨之臣,在风云变换之时,他敢于抛弃自己所有。李鸿章曾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从处理天津教案签订《中日修好条约》后,先后签订《中英烟台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也成为他被人骂作“卖国贼”的主要原因。就如同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我办了 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俯仰一时。

”总结李鸿章作为一个通过八股取士起来的官员,虽然没有彻底革命,但是也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色彩。他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行为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传统文化上采取彻底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 即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与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从时代的角度看,应该怎么评价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早年随老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奉命组建淮军。随着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临终诗 [清] 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首李鸿章临死时写的诗充满了无奈与悲情色彩,此时清朝风雨飘摇,犹如浮萍。被逼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他试图用毕生所学富国强兵,但是总的趋势是清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困顿。个人觉得李鸿章的思想有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到了已必须改革举国体制的时候,革命呼之欲出的时候。

改良已经不起大的作用,只能短暂续命。李鸿章死活十年,清朝灭亡,退出历史舞台!一种看法认为,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等。

但后世也多有诟病李鸿章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重视海防而放弃塞防(参见词条塞防之争);1885年在对日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日本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即使这些事件受制于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误国行为承担责任。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或者说对其一生如何评价?

究竟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这个题目真不好答,因为在一般的老百姓口中,李鸿章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卖国贼”。如果谁要为他说几句公道话,就有可能被汪洋大海的口水所淹没。但是千秋功罪,谁与评说?历史就是一面最好的明镜,公正无私。依我之言,李鸿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晚清重臣、洋务领袖、中国开放第一人!是一名可圈可点的民族精英!当然李鸿章也犯过很多过错,有些过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犯罪。

所以我认为对其功过应该为四六开,即六分功绩,四分过错。为什么这么评价?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封建帝国走向历史巅峰的朝代,清朝帝国既然这时已登上巅峰,那么也就预示着走向没落的开始。但无论这个封建王朝如何腐败?其中也有很多的重臣精英,不管他们是如何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也挽救不了这个腐朽国家的可悲命运。

即便是李鸿章这样一个杰出国家精英也是如此。那么,历史上的李鸿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以事实来说话。首先,我们打开历史的风尘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历史画面:李鸿章,风烛残年的老人,须髯满颊,目光如炬,在忧郁的注视着远方。我们透过历史的浓雾恍惚在朦胧中看见了他消瘦的身影。是他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之原因,得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结论,故首当其冲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这一近代化运动,亲手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炼钢炉,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是他洞察到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于是他一手创建出淮军和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是他发现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必须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和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是他1896年访美时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礼仪风度和诚恳友善、谦虚待人的品质,最终搏得了美国人的好感和尊重,因此导致了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是他不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有利有节的斗争以取消美国的排华法案;是他面对帝国列强,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的办法,避免了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图谋。

当然,我们也正视不回避历史,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他的内心是何等的无奈、凄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的原因,其实质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所直接造成。

如何客观评价晚清李鸿章,翁同龢,奕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作为晚清政坛上极其重要的三个人物,李鸿章、翁同龢和奕訢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作用,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进程。 接下来,文史不假努力为您还原这三个历史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渐甫,号少荃,他是被后世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人,被并称为清朝末期的“中兴名臣”。

在曾国藩之后,李鸿章成为了当时的汉臣之首,官至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大臣,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实际推动者。慈禧太后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非常高,称其是“可以再造玄黄之人”。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声甫,谥号“文恭”。他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更是同治和光绪两代帝王的老师。

作为咸丰朝的状元,翁同龢在士人中极有威望,出仕后历任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要职,一直做到了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职务。 奕訢(1833年——1898年),清道光帝最宠爱的皇子,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被人称为“鬼子六”。 在咸丰皇帝驾崩后不久,奕訢就协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完全改变了咸丰临终前的政治安排。

在同治时期,他在政治上崛起,基本上总理了大清的内政和外交事务,被加封为满清的第十个铁帽子王。在这三位晚清的重臣之间,李鸿章和翁同龢几乎是水火不容之势。基本上,只要是李鸿章所支持的,比如废科举、重西学、搞洋务、练新军等,翁同龢必定反对。而奕訢,在很多方面都会支持李鸿章。一、李、翁结怨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恩怨,要从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提起。

  翁氏一族从翁咸封时开始发迹,他虽没有中过进士,但却改变了翁家的门风,极力培养儿子翁心存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翁心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翁同书、次子翁同爵和幼子翁同龢。翁同书在担任安徽巡抚期间,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时不但作战不力,甚至还弃城逃跑。加之,他还有包庇叛将苗沛霖的嫌疑,被负责剿匪平乱的曾国藩所弹劾,之后流放新疆伊犁并病死在了西北。

而当时正依附于曾国藩的李鸿章,亲自捉刀代笔了弹劾奏折《参翁同书片》。于是乎,翁同龢和李鸿章二人就此结下了深深的私仇。二、洋务运动在1861年,满清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外交事务,应各国列强的要求,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訢具体负责。 在奕訢、文祥等朝中重臣的支持下,地方上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开始进行洋务运动,以此进行统治阶级的自救,也艰难地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步伐。

对此,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人物,奕訢对于李鸿章给予了坚决的支持。不过,洋务运动自然也遭到了顽固派的坚决阻挠,除了为首的倭仁以外,翁同龢也对洋务运动持一种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随着洋务运动的缓步推进,开始涉及到了改革旧式教育和引进西式教育。而作为清流的代表,翁同龢顽固的要求继续维持传统教育和理念,对于洋务运动开始愈发的排斥。

甚至于,他利用自己帝师的身份,不断在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面前进谗言,故意抹黑洋务运动。受此影响,原本对于洋务运动基本持支持态度的慈禧太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于是,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恭亲王奕訢,都对于这个道貌岸然的翁同龢更加反感。三、北洋水师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建立北洋水师,发展新兴的海军力量。

而在北洋水师的问题上,翁同龢与李鸿章和奕訢的关系更加恶化。慈禧太后虽然下旨,同意由洋务派们筹建新式海军。不过,迫于当时清政府的窘境,海军近代化的进程开展起来可谓是举步维艰,捉襟见肘。北洋水师在成军以后,虽然一度号称是亚洲第一的海军力量,拥有各类舰船一百多艘,官兵四千多名。不过,这是在翁同龢使坏以前。等到翁同龢担任了军机大臣并主理户部事务后,立即百般阻挠北洋水师,阻挠李鸿章和他的洋务派们。

受此直接影响,北洋水师的发展瞬间进入到了瓶颈期,长期停滞不前。尽管光绪皇帝非常重视北洋水师的发展,多次下旨拨付军饷和款项。但是,当上谕传达至翁同龢处时,他表面承旨,实则却以种种理由搪塞,比如国库空虚、灾情严重等等。眼见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李鸿章断定两国之间必有一战,多次上疏才说服光绪皇帝拨款,准备向欧洲国家购置军舰和弹药。

同样,掌管户部的翁同龢继续推诿,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拨付军费。为了彻底阻断光绪皇帝和李鸿章的念头,他索性将国库仅存的银子拨给了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可见,翁同龢以私废公的狭隘,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难逃干系。基本上,自翁同龢掌管户部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就再没有购置过一艘新式军舰,甚至连起码的弹药供给也大受影响,极大地降低了原有的战斗力。

四、甲午战争正如李鸿章所预料,随着日本的咄咄逼人,终于爆发了甲午战争。日本毕其功于一役,击败了满清政府,而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李鸿章受此波及被罢官免职。早先,在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时,朝鲜国王向宗主国大清求救。而日本,也乘机不请自来,借口保护侨民大肆向朝鲜半岛出兵。按理说,出于国家的道义和宗主关系,清政府应该出兵助其平叛。

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了一具空壳,自保的实力尚且不足,根本无力出兵国外。李鸿章正是察觉出了这点,才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可是,翁同龢却不断怂恿年轻气盛的光绪帝,鼓动他在对待日本时采取强硬的手段,甚至不惜与日本进行硬杠。 最终,受其蛊惑的光绪帝,不顾李鸿章的一再劝阻,坚决出兵朝鲜并在仓促之下与日本僵持。

丰岛海战,日本主动攻击清军,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事后,只会耍嘴皮和推责任的翁同龢,竟恬不知耻地将战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鸿章。不可否认,甲午战败李鸿章难逃罪责,但如果让他承担所有的责任,绝对是不恰当的。五、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国内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引发了随后的公车上书,并在几年后正式开始戊戌变法。

李鸿章被罢职后,翁同龢继续落井下石。为了进一步区分自己和李鸿章的优劣,一向以忠臣自居的翁同龢向光绪帝大力举荐康有为进行变法。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拟定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更被幼稚的维新派誉为是中国的“维新第一导师”。事实上,虽然李鸿章赋闲在家,但他依然颇有势力,依然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对于维新变法,李鸿章也极为赞同,认为变法也是洋务运动的一种延续。

在戊戌变法前的一个月,光绪帝曾专程前往恭亲王府探望重病的恭亲王,病榻上的奕訢当面向光绪推荐李鸿章和张之洞。而对于翁同龢,恭亲王则痛骂不已。据《清史稿》记载,恭亲王面奏光绪:若用此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甚至于,恭亲王在过世前还颤颤巍巍地写下了“居心叵测,并及怙权”这八个大字,算是对翁同龢的最终评价和定论。

很多人误认为,因为翁同龢锐意支持维新,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才被慈禧太后罢免。其实,将翁同龢罢职的人并不是慈禧太后,而是当时尚有实权的光绪帝。通过以上许多事件,光绪帝彻底认清了自己这位道貌岸然和不通实务的老师,只好打发他回家养老。据《国朝事略》记载:二十四年夏,今上严责中外诸臣实行新政,革翁同龢职,逐回原籍 。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在光绪二十四年秋,而翁同龢被罢官是在当年夏,彼时光绪皇帝还没有被囚禁,还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六、结语有人说,李鸿章是治世之能臣,翁同龢是乱世之弄臣,而奕訢则属于掌舵之君。对此,文史不假个人表示有限的赞同。或许,李鸿章没有那么英明,而翁同龢也没有那么昏庸,奕訢则没有那么睿智。三个满清重臣,都有各自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文章TAG: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怎样评价李鸿章如何客观评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