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自我赏析曹操著名的一首诗《蒿里行》,曹操《蒿里行》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自我赏析曹操著名的一首诗《蒿里行》,曹操《蒿里行》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1:41:5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

[原创]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的小儿子曹植。这首诗还源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一段故事,也正是这首诗使他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当时正值他们的父亲曹操去世,按惯例由长子曹丕继承父业。由于曹植天资聪明、自幼好学,诗文棋画样样精通。他虽然对权位不感兴趣,可曹丕却把他看作是潜在的威胁,于是处心积虑想要置他于死地。

他的谋杀手段也是别具一格:有一天,曹丕让人架起一口大锅,里面放进水和黄豆,灶下用豆秸(豆棵)生火。这时他命令曹植在灶前作诗,要求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要被处死!这个苛刻无情的要求并没有难倒多才多艺的曹植,没走七步他就吟诗一首,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步成诗”的典故:“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用豆棵做柴煮豆,古时做一种豆制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豆棵在灶中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亲兄弟,为何这般急于残杀?)此诗一出口,令曹丕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不得不放弃杀弟之心。曹植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灵感,当场而賦绝诗一首,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机智与才华,同时也唤醒了一个卑鄙肮脏的灵魂!………………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一段历史往事: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紧要的关头,这时的国民党不但不积极抗战,却急于“攘内”,并于1月8日以莫须有的罪名,突然行动,杀害了驻江苏、安徽一带的新四军约九千余人,并扣押了军长叶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党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和谴责,要求国民党给于解释,并随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在悲愤之际,于1月20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亲笔题诗以示抗议、昭告天下:“千古奇冤,江南一页!”(事件发生在苏皖一带——故称江南)”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当时还在国共合作期间——同室操戈)此诗也引用了“相煎何急”,当然是寓意着国民党行“兄弟相残”之实!此诗虽仅仅十六个字,却有力的揭露、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可耻行径与罪恶阴谋!谢谢邀请!。

文章TAG:蒿里行曹操赏析主题思想这首自我赏析曹操著名的一首诗《蒿里行》曹操《蒿里行》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