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清朝捐纳价格 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清朝捐纳价格 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2:13:2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如何评价清朝的捐纳制度

自古以来卖官鬻爵都被视为一个政权腐败的象征,但自秦汉开始,捐纳官爵就已出现。到了明清,捐纳已趋制度化,明码标价的捐官现象成了朝廷补贴财政的重要手段。但买官卖官又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清代捐纳制度还是很有特色的。清代入仕的正途、异途之分“凡满、汉入仕,有科甲、贡生、监生、荫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

”——《清史稿·选举》说到入仕,最著名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了,但科举又并非入仕的唯一途径。《清史稿》中有文官来源的记载,其中科甲就是科举这条路选拔出来的士子,也就是有做官资格的举人、贡士、进士,但举人又不一定能做官,朝廷有缺了先仅着贡士、进士候补,举人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举人。因为国子监还有一批贡生、监生,他们或是贵族高官子弟,或是地方选派的尖子生,他们入仕的机会更大。

另有恩荫惠及的子弟,也是拥有更捷径的入仕门路。议叙是指有特殊功劳的人,经督抚保奏,由部议授予官职。官学生和杂流往往是在官学伴读的人,以及其他非正途入仕者。俊秀是指平民捐监,获得国子监的文凭,并非直接入仕,是先解决身份问题,就像今天某部门要求晋升时得有研究生文凭,所以就会有人读个在职研究生,或者到党校进修取得一个同级别文凭。

“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清史稿》咸丰年间,国家内忧外患,财政压力增加,朝廷为了收取更多捐银,广开入仕门路,因此造成“登进乃滥,仕途因之淆杂矣” 的局面,为了区别各类官员之轻重,便有了正异途之分。大体上将经过考试、选拔或荫袭者视为正途,其余都视为异途。

而在异途中“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非科甲正途,不为翰、詹及吏、礼二部官”。也就是说正异之分是以入仕途径为依据,入仕后也有区别对待,正经八百科考出身的才是真正的人才,异途出身的不能进去科教、礼仪、组织部门工作。所以清朝的官场里存在一个鄙视链,三甲鄙视非甲,科甲鄙视异途,左宗棠被鄙视就是因为这个,捐纳出身的就更不用说了。

在实际待遇上正途也要比异途好,比如同样是侯补官员到各省,正途出身的,每月个有二两银子的生活费,捐官则没有。正途出身的代理或署理职能部门期间,是按照一半工龄计算的,而捐官代理期间是不算工龄的。大部分捐官等缺时间远远高于科甲出身,除非继续花钱捐资。然而不管是正途还是异途,有三类人是无入仕资格的:首先是从事低贱职业者,常见为“下九流”工作经历的,如剃头匠、算命先生等;其次是家奴,即奴才出身,或者在大户人家做过长工的;最后是祖父一辈有重罪的,这个相当于政审了,无论科考还是捐官,当时的政审必须提供三代人履历。

文章TAG:捐纳富可敌国越来越低盐商清朝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清朝捐纳价格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