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清朝捐纳价格 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清朝捐纳价格 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2:13:2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这三类人是科举无门,捐官无路,没有任何入仕的机会。清代捐纳制度的特色上述正途异途之分,由此可清晰认识到捐官是不走正道的途径,清代的捐纳却首开于康熙十三年(1674),万万没想到吧?康熙这样伟大的皇帝开创了清朝的卖官鬻爵。为何呢?因为在康熙十二年爆发了三藩之乱,清政府需要大量财政支撑,而且之后收台湾、平噶尔丹、抗击沙俄等重大事项一直没停过,所以卖官鬻爵就是财政增收迅速见效的手段。

当然卖官鬻爵象征政府昏聩,清政府当然不能明说国库没钱了,所以找了个借口,即“其始固以搜罗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即当时工部人才匮乏,很多具有工程才能的能工巧匠没法参与科考,他们想入仕只能走异途,卖官鬻爵是为了补充实用型、专业型人才储备。然而清政府也做过补充,说“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这个才点明了事实,捐官就是为了补充财政不足。

如咸丰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军兴饷绌,捐例繁多,无复限制,仕途芜杂日益甚”。由此可见,捐纳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所以清朝的捐纳制度具有明码标价的特色。但皇帝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的明白卖官鬻爵不是长久之计,甚至是弊政,所以他们不可能自毁长城,置社稷于不顾。针对卖官鬻爵的现象,皇帝也会做以调控,在无较大财政需求时,整肃朝风、停止捐纳。

如道光停捐七年、乾隆停捐三年,这里也有另外一个因素,即捐官者众多,已经没有那么多空缺来安排先前已捐纳的候补人员了。所以这又是清代捐纳制度的一个特色,即捐官是购买“做官的资格”,而不是捐了就能上任,需要待吏部分发选班。那怎么才能获得官职呢?首先要保证捐官者没有债务,有债务的必须还清了才能捐官;其次要是平民想捐个县令以上的职位,那就先得解决学历问题,即捐监在前,捐官在后;然后捐官的钱是交给户部的捐纳司,户部入库后发咨文给吏部,吏部再“部予以据,曰执照”,即颁发“上岗证”。

最后,拿着上岗证到吏部铨叙司报到,由吏部进行政审,一切无误后方可听候分选,有的人一侯就是两三年。如果想提前被选,还要接着捐各类花样,这笔钱比捐官的还贵。至于价钱,以乾隆时的《川运例》来讲,贡监生的身份得4620两;学官中正七品教授2020两、侯补教授2520两。非学官的如正七品京县县丞2220两、侯补京县县丞2800两;正八品县丞3160两、侯补县丞3640两。

有人会问为啥八品官比七品官贵,原因是京官在俸禄上是没有外放官员高的,外放官员不仅自主权大,而且享受养廉银的补贴,所以外放官比京官贵。而捐官也是有封顶的,文至道员,武至总兵,若本来就是体制内的,为了晋升快一些,往往先捐至道员,待有缺后相当于直接晋升了,这都属于外放官了,京官最高只能捐至五品。清代捐官虽然制度完善,但等缺问题严重,因而就出现了冗官问题。

文章TAG:捐纳富可敌国越来越低盐商清朝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清朝捐纳价格为什么越来越低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