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国战吴国搞什么将,服务中国教育事业

大国战吴国搞什么将,服务中国教育事业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8:24:1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不过,人虽有8尺身躯,但重点防护的要害,其实也就是几处。所以:长江防线虽长,但只要找出要害,就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防御体系。因此,吴国采取了要点防御:自西向东,西陵、江陵、武昌、濡须、石头。各地均配置重兵、修筑永备工事进行防守。应该说,这些要害的选择是精当的。魏国数次伐吴,也主要是在上述几处下手。2、以西陵为“国之藩表”。

防御体系是死的,敌人是活的。因此,需要有一支活兵,随时支援各路,以为后援。活兵,自然以上游为佳,一旦有事,顺江而下,朝发夕至。长江防御中,荆州地处上游,而西陵,又地处荆州上游。而且,置兵于西陵,既可防魏国,又能防蜀,故陆逊称之为“国之藩表”。3、江北:主动防御。常言道:守江必守淮。盖因江北不保,敌军渡长江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惜,东吴数攻淮南无果,始终不能将防线推到淮河。所幸:在大运河开通前,长江下游河网纵横,战场狭小,北方政权很难直接兵临城下。因此,不能守淮,对当时的下游地区危害尚不明显。吴军只需在濡须、石头城做好防御,敌军只能隔江而叹。但是,荆州方向,就比较危险了。尤其江陵等孤悬江北的要点,如不能以主动防御打乱敌军进攻,将时刻处于危险中。

孙权的防御策略是:一旦有事,以江陵等处为据点拖住敌军,以水师沿长江进入沔水,可切断魏军攻城部队后路。如此,东吴形成了以要点防御 水师主动防御 西陵为藩表的防御体系,充分长江天险与发挥水师优势,与魏晋长期对峙。蜀国防御体系:重关之险的运用。蜀国虽有重关之险,但也有大难题。曹操在撤离汉中时,将汉中人口悉数迁徙。

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所以,汉中虽有秦岭之险,但本地没有劳动力,补给全赖西川。蜀国国力原本就弱,要在汉中组织防御(还要北伐),成本极高。所以,如何合理配置兵力,考验着蜀国君臣的智慧。蜀国的防御体系,经历过几次变动。1、魏延时期:未留大军,汉中军队灵活配置刘备取汉中后,很快就陷入与东面吴国的争战。蜀汉主力用于东征,魏延率部分军队守汉中。

另一方面:汉末乱世中,中原、关中经济破坏极大,曹魏大规模进攻汉中难度极大。因此:这个阶段汉中不是主战场,魏蜀边境相对“太平”。魏延对刘备承诺:曹操的大将来,我吞了他!曹操自己带大军来,我挡住他!看来,魏延的方略比较灵活的。曹军大举进攻,魏延依托秦岭天险阻击。曹军补给困难,必不能持久。曹军小部队来,魏延可以视情况放进来就吃掉他!不过,曹军这个阶段没有发起什么像样的进攻,所以魏延的方略没有机会展示。

2、诸葛亮时期:大军驻汉中。尽管夷陵之战中,蜀军元气大伤。但诸葛亮治蜀有方,益州经济平稳发展;而魏国在关中经济仍未恢复。因此:诸葛亮时期,蜀国仍然处于局部攻势的地位。为了支持北伐作战,诸葛亮大军长期驻于汉中。诸葛亮在汉中屯田,以缓解后勤压力。该阶段,曹真、司马懿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进军。但因条件不成熟,加之连日大雨,无功而返。

相反,诸葛亮还以魏延、吴懿进凉州主动反击,大破魏军。总之,诸葛亮时期,由于魏局部优势不明显,国防形势不严峻,诸葛亮长期处于攻势。3、费祎时期:两线防御,大军驻二线,汉中以外围防御为主。蒋琬、费祎时期,魏国经济已得到相当恢复,关中已有较强军力。该阶段北伐规模不大,蜀军在汉中留大军意义不大,国力耗费也大。

因此,费祎将主力配置于涪县、汉寿;汉中军队,主要用于在秦岭各外围据点实施迟滞作战,以待大军来援。由于大军距离汉中前线千里之远,此时蜀汉的防御已经开始稍稍吃力。费祎为补给保障,将主力置于绵阳,救援汉中距离较远,蜀的防御体系已渐渐不支。兴势之战,费祎大军支援较慢,幸魏军组织有问题,而王平用兵颇得要领,汉中才有惊无险。

4、姜维后期:大军驻沓中,汉中方向弃外围不守。姜维为避祸,率主力进驻沓中屯田。汉中方向,姜维认为外围防御只能御敌,不能歼敌,遂放弃外围险要不守,集中兵力于汉、乐、阳安关等处。这个防御系统十分危险。魏延时期,双方力量尚不太悬殊时,魏延也只敢说:曹操亲来,为大王拒之。此时,魏蜀力量已十分悬殊。姜维仍想凭一将之能开门缉盗,是拿国运冒险。

文章TAG:吴国大国事业教育服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