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姜维换什么将,明知姜维并非帅才

姜维换什么将,明知姜维并非帅才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4 17:29:04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姜维并非只通晓兵法,他的武艺也非常高超,精通枪法。赵云曾和姜维作战,姜维越战越勇,赵云竟然不能将他击败。回军之后,赵云在诸葛亮面前大赞姜维枪法,认为枪法精妙,与他人大不同。从一生未逢敌手的赵云评价来看,姜维确实厉害。而姜维一生之中,先是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后来又担任蜀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领兵北伐。

他将将军和统帅的职责,担任的都很不错。第三,姜维非常忠诚。在投奔诸葛亮之后,姜维就兢兢业业地为蜀国做贡献,忠诚一生,再无反复。诸葛亮是怎么知道姜维很忠诚的呢?大概是从姜维事母至孝这方面看出来。姜维的孝顺是很出名的,在危险时刻还提出要带兵保卫老母。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撤退时,还派专人接姜维的母亲回撤。这样一个大孝子,大概率也是一个大忠臣,也应该是一个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

诸葛亮北伐尚不成功,姜维为什么不将蜀国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御?

蜀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这就是诸葛亮、姜维坚持北伐的最好原因了。丢掉了荆州和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以蜀国一地之力,根本就不能与魏国相抗衡,让魏国得以稳定下来,就只有更快灭亡,而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实际就是以攻为守,拒敌于国门,才有可能立于不败。国力悬殊,同样是休养生息,只有令强者更强。蜀汉政权要让国民上下一心,就必须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为号召,这样也可以缓和国內的矛盾,况且,历次北伐对国力损耗并不太大,却能收到意想中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得以保住蜀汉政权。

正所谓“缓则生怠”,而官意、民心也很多时候就是如此的,一但怠慢,就很难重拾斗志的了。况且,让魏国大军进入了国门,实力悬殊,只有顾此失彼;蜀国的灭亡就正是因为姜维避祸,不能再兴师北伐,以攻代守,反让司马氏三路大军进入蜀地,只有姜维以一己之力和有限之师展开抵抗,终是首尾难顾,蜀国就只有灭亡。所以说,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就只有进行有计划的北伐、拒敌于国门才得以保得住蜀汉江山。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为何在殉国前感叹自己不能制裁父亲青睐的姜维?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蜀国名气很大,他后来在魏国大将邓艾灭蜀时,与邓艾大战于绵竹关,诸葛瞻被邓艾击败死于战场,临死前曾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这也是总结蜀汉败亡之根源。然而诸葛瞻临死前自认有三宗罪的事是记载于唐朝时期的史书《元和郡县志》之中,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这些,《三国志》中所记载这句话是出自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之口。

诸葛瞻阵亡之后,他的部下都劝诸葛尚率残部撤退保存实力,但诸葛尚却坚持不肯撤退回成都,他感叹说:“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诸葛尚感叹完之后就率残部冲入战阵与父亲诸葛瞻一同殉国了。所以成书于唐朝的《元和郡县志》所记载诸葛瞻自认为三宗罪蓝本是由其子诸葛尚在殉国前所说,然后加以改编,这就使得诸葛瞻早就看出蜀汉败亡的根本原因,但却只能感叹自己没有能力制止,也使得诸葛瞻在临死前把蜀汉灭亡的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

所以从这段记载也能看出诸葛瞻父子并没有把蜀汉败亡的原因归咎于姜维身上,但诸葛瞻在与董厥联合执政时,确实也弹劾反对过姜维,而关于姜维穷兵黩武致使蜀国衰败也是很多史料中都赞同的事情。其实蜀汉灭亡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在于刘禅昏庸宠信奸宦黄皓和姜维的穷兵黩武,黄皓是奸佞宦官这毋庸置疑,刘禅重新黄皓致使误国也是公认。

至于姜维穷兵黩武致使蜀国国力衰败也在《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等史书所公认,陈寿是蜀汉晚期的官员,他后来投降晋朝之后编撰了《三国志》,他与姜维曾同处一个政权且时代相近,他评价的比较客观,他认为姜维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在两晋时期的另外一位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里也认为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常璩认为诸葛亮是“然亮政脩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脩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这意思是就是说诸葛亮虽然数次北伐,但他总能保持经济和军事的平衡,即便对外征战也不会过度损耗国力。

文章TAG:帅才姜维换姜维明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