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x战国怎么样,《战国无双5》评测

x战国怎么样,《战国无双5》评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4 18:49:5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但是日本人似乎不太明白其中意义就是。德川家康听到88岁的回答,想想自己戎马一生,声名无数,如此高寿的老人见过自己,也是无可厚非,也就没有继续追问,挥手让果心居士退下。离开御所的果心居士根据线索寻找到宝物,找了个没人的地方,焚毁肉身羽化飞仙去了~~~~~~[我在这里留档了啊,抄我剧情小心告你!!哈哈哈哈哈]。

如何看待决定战国走向的秦赵长平大战?赵括难道只会纸上谈兵吗?

多谢邀请。长平之战的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国走向。据考证,战国时代,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赵国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基本都属于中等,所以人口应当在300万左右,若有六分之一(父母、妻子、儿女)人口能够成为士兵,那也差不多有50万军队,并且战国时代六分之一应该算是很小的比例了,所以,赵国军队人数应该在50-100万之间,秦国大体多一些。

据记载,长平之战赵军人数不到50万,秦军65万,可见双方几乎都是全国总动员,电视剧中出现的十几岁孩子上战场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后世考古发现坑杀的赵军,数量统计也有几十万。另外,从战争结果来看也可以大体估算。秦军伤亡近25万人,即便按照一比一的战损比,那赵军伤亡也应当20多万,所以,投降后被坑杀的应该在30-40万之间。

古代战争一般会夸大数字,所以所谓坑杀四十万,实际数字应该没有那么多,大体应该在三十万多一些的样子。所以,长平之战无疑是一次古代的绞肉机,惨烈程度前所未有。赵国失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谁能抵挡秦国统一的步伐了。另外,在经过了三年的对峙后,羸弱的赵军在战场上以伤亡不足二十万的代价致使秦军伤亡近25万人,可见,赵括并非一无是处,在那样的形势下,换谁都一样。

现代人是否更热衷三国的历史?同样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为什么没有三国那么受欢迎?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一段历史的流传,是有几个渠道的。首先肯定是史书,中国的二十五史以及各个野史,让中国的历史有了延续性,方便历史工作者和爱好者研究。但是史书有一个问题,就是细节描写不丰富,情节性不强,读起来比较枯燥,没有趣味性;另一种则是文学作品,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都是说的历史故事,或者说有历史原型。

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为了便于展开情节,必须在史料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细节,趣味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让历史故事可以更方便的被普通大众接受。同时由于细节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仅仅有比较窄的覆盖面,没有史书的连贯性。我见过比较极端的小说,比如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这一系列,用10本书的篇幅写了三天的故事,细节是丰富了,但是对于故事“面”的展现却无法让人满意。

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春秋和三国的历史比较,确实都很吸引人,但是如果光看史书,比如《三国志》和《春秋》,都是停留在研究者的层面上,普通大众接受起来比较费劲。那么就需要一部受众人群足够大的通俗历史读物。而碰巧的是,两者都有,那就是《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作者分别时冯梦龙和罗贯中。比较之下就能看出,两者在知名度上差的很远,《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但《东周列国志》则鲜有人知,这也就造成了两段历史的受关注程度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我们不妨再细细研究之下两本小说为何受众数量差距会如此之巨大。首先说,春秋时期,离现在的时间更远,里边的地名已经和现在的地名脱节,比如出国的都城郢都,现在在荆州市南边,叫纪南城;魏都大梁,现在开封市西北,只知其范围而没有相应的城市名称了。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上大量出现,给读者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自然会影响阅读群体。

而《三国演义》中这种情况则好得多。许昌、成都、洛阳,这都是现在都沿用的名称,读者脑中可以形成地图,自然也就能渐渐明白时期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春秋时人的名字也晦涩难读。随便列几个:孔丘、颜回、曾参、端木赐、鲍叔牙,这都是和现在的姓氏相同的,还有一些更晦涩的:子知、子产、勾践。这些名字如果读者没有一定的古文化知识,根本就不明白姓名的含义。

不要小看这种不理解,它直接导致的就是读者记不住名字。连人物名字都记不住,又怎么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节呢?那这样一来,作品的流传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反观《三国演义》,里边的人物有名有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更容易让人记忆与接受。再次,春秋时期的文化与现在差异也过大。这一点上咱们主要比较《春秋》这部书和《三国演义》,因为两者的差异特别明显,便于说明问题。

春秋时期虽然礼坏乐崩,但是古礼至少还在,礼法至少面上还比较森严。这种礼法,现代人根本就没有概念。比如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那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现代人就无法理解。如果我有钱的话,别说请八个舞蹈队,就是请八十个谁又能管我!但是在春秋时代这就是违反礼制,就是不行!这种风俗的差异也让读者不好接受春秋的故事,没办法,知识储备不够,细节看不懂。

但是《三国演义》没有这些东西的描写,自然更让人容易接受。这里边厉害的还有春秋笔法,那用词,没点学问的人真看不懂。比如王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在一般人眼里,这不都是死吗?说那么多啰七八嗦的干嘛?而低身份的人杀高身份的人称为“弑”,这不就是杀吗?有什么不同?更要命的是,春秋中对这些全都不予解释,那读者如何还能读得下去?最后,咱们从纯文学角度出发来看看。

春秋时期历时时间太长,全书没有鲜明的主人公。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三国演义》的成功,便在于都几个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曹操、刘备、诸葛亮,都被罗贯中描写得有血有肉,读这样的作品,仿佛主人公就在眼前。不客气的说,《三国演义》自从诸葛亮一死,可读性一下下来好几个档次。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觉,不喜勿喷。《东周列国志》则不具备这种条件,由于整个历史跨度太大,冯梦龙无法筛选出一以贯之的人物作主人公,因此整部作品碎片化严重,甚至可以说就是有故事主线的短篇小说集。这样一来,每个人物的刻画都会不够丰满,那大众接受起来自然比较困难。综上所述,春秋时期不管是从文化性还是文学性上来说,都和三国时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对春秋的认识不容三国,毕竟文化的传播靠的是受众群体,通俗化比较困难的话,传播起来难免吃亏。

文章TAG:战国无双评测

最近更新